产检新技术
最近20年来,我国的出生缺陷率呈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在5.6%左右,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以唐氏综合征为例,这种使患儿有明显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的染色体疾病,每年困扰着2.3万至2.5万个新生儿家庭。为防患于未然,孕中期孕妇先要做个唐筛检查,血检结果如果显示胎儿患有唐氏综合征的风险高,再接受进一步羊膜穿刺检查;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则直接进入第二步。
羊膜穿刺安全性较高,可不是万无一失。而且,唐筛技术只能检出大约70%的唐氏综合征,还有30%会被漏检。近几年来,一种全新的“唐筛技术”吸引了不少准妈妈,花上几千块钱,在怀孕12周-24周之间到医院去抽静脉血,就能获知胎儿的遗传密码。这种能给高龄产妇吃上一颗“定心丸”的无创DNA产前检测,采用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人员从孕妇血样中提取游离DNA,检测胎儿是否患三大染色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和13三体综合征(帕陶氏综合征),检测准确率高达99%。
曾被“一刀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半年前发出“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日前在上海举行的“关注出生缺陷”院士沙龙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院士指出,基因检测技术革新快,市场竞争有些无序,政府部门先“叫停”,是想规范管理。不过,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却很遗憾地遭到“一刀切”。
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经审查后,批准华大基因两款二代基因测序仪及检测试剂盒应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即为孕产妇检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疾病风险,以避免新生儿出生缺陷,这是全国首个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注册产品。
半个多月过去,记者走访一妇婴、红房子等沪上知名妇产科医院,看到许多想避免做“羊穿”的孕妇来咨询,均被告知尚未提供上述新检测。为何国家已经注册批准,患者却仍“求医无门”?一妇婴院长段涛告诉记者,我国对产前诊断实行严格的产品许可制,即技术、人员和机构三许可,如今第二代基因测序获得了技术“准生证”,算是理论上启动了。接下来,能否尽快进入临床应用,还有待卫生管理部门颁布“上岗证”。
期盼“上岗证”
“到底是现有具备产前诊断资质的医院,将无创DNA产前检测作为一项新技术引进,通过相关审核后,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还是,拥有该技术的企业或医疗机构,经过严格审查后,可以进入产前诊断领域向孕产妇提供服务?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否则,即使获得了‘合法身份’,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也只能是理论启动,孕产妇目前依然无法分享新技术带来的诸多便利。”段涛说。
同时,段涛也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投入和引导,合理改进医疗技术的许可制度,让这项产前诊断技术能够尽早全覆盖。“目前,该技术的检查费用仍然较高,且定价不够合理。如果能采取政府补一点,医院少赚一点,孕妇自掏一点,就有望惠及更多孕产妇。”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