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豆”全名“奶油五香豆”,上海城隍庙“郭记兴隆五香豆店”首创,故又称“城隍庙奶油五香豆”。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已有以桂皮、茴香等香料烧制的小青豆制食品,颇受市民欢迎。1930年,小业主郭瀛洲独辟蹊径,选用嘉定产“三白”蚕豆,添加茴香、陈皮、桂皮、食糖、香精等配料烧制,使蚕豆口感软中带硬,咸中带甜。这也是上海较早使用食用香精的食品,未尝味已闻到一股清淡的奶油香味。郭氏称该豆添加了五种一般人所不知的香料制成,遂称“奶油五香豆”。1937年,郭氏开设“五香豆店”,没几年,“五香豆”成为上海特色产品,沪语有“勿吃城隍庙五香豆,等于呒没来过上海”之说。1997年南市区举办的上海国际旅游节,吉祥物“豆豆”即取“五香豆”形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五香豆”还被列为特供商品,深受国内外友人和社会名流的青睐。商店还经常送货到当时闻名的锦江、和平等大饭店,供外宾品尝。
“五香豆”的特点是微带甜味,清醇可口、色泽光洁,回味久长,又能生津开胃。吃“五香豆”的季节有讲究:一定不能在春夏买来吃,因为春夏温湿,“五香豆”上的那层所谓奶油吸湿性强,很快还潮,一旦还潮则风味大去;应以隆冬为最佳品尝季节。另外,也不宜去壳以后再吃,因为最好吃的部分正是豆壳以及壳上那层所谓的奶油。
“五香豆”在各类食品评比中获得的荣誉称号不计其数。“城隍庙五香豆”、“大白兔奶糖”等老字号食品,曾是物质匮乏年代人们过年时翘首以盼的美味。以前,人们到上海来,也喜欢带些“五香豆”等上海土特产返乡。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五香豆”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具表征意义的味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