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熄火”
今年以来的打车软件价格战,改变了乘客的消费习惯、教育了司机的接单方式。数据显示:用户每次用打车软件可比路边扬招平均节约10分钟;对于司机而言,用打车软件后比以前平均增收10%-20%,增加休息约100分钟以上,减少空驶里程50%、减少空驶耗油4-5升;对城市交通而言,因为减少空驶让每辆车减排40-50立方米,全年相当于再造了1200万亩原始森林。
也正是多轮拼补贴的价格战,让滴滴和快的成为了国内打车软件的两大“寡头”。来自易观智库的上半年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打车APP累计账户规模达1.3亿,其中快的打车占53.57%,滴滴占比45.56%。
“后补贴时代”
不过,自5月中旬“补贴大战”彻底“熄火”后,两大打车软件的覆盖人数均有20%多的降幅,于是打车软件们开始“铆”上商用租车。这边厢,快的推“一号专车”,与支付宝、携程、国航、高铁管家等合作;那边厢,滴滴也出了“滴滴专车”,与大众点评、招行、厦航、联想、龙湖地产、爱康国宾合作,甚至月底还将在沪和上海大众联合做4S店试车。以滴滴专车为例,目前在北上广深等九大城市的二次使用比例将近40%,定单量已经超过三万单。
“你为什么会想要租车?”来自乘客的反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老家父母来沪过节,儿子希望能体面“包车”,陪老人逛完豫园再逛东方明珠;有的是家有小儿,年轻的父母带娃出行时希望车内能提供免费的安全座椅……
易观智库分析师朱正煜认为,快的和滴滴既有此前价格战的经验,又有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服务手法,这两家的入局将会给原先以神州租车、易到用车、一嗨租车等为占主导的商用租车市场带来“鲶鱼效应”,大战或一触即发。 本报记者 胡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