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苏”,列为中品,为著名的发散风寒药。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腹痛胎动等。临床上治感冒寒热的香苏散、治胎气不和的紫苏饮,都是以紫苏叶为主药的常用方剂。紫苏的果实叫紫苏子,茎叫苏梗,都是常用中药。紫苏子功能降气,消痰,平喘,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证。苏梗为理气宽中安胎药,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等。“紫”,谓其茎叶之色;“苏”,古字作“蘇”,《本草纲目》:“蘇从稣,音酥,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苏叶嫩者偏红,老者偏黑,故有赤苏、红苏、黑苏诸名。其气香,因称香苏。
苏有紫苏和白苏之分。白苏,古作“荏”。《广雅·释草》:“荏,苏也。”王念孙《疏证》:“荏,白苏也。”《本草经集注》云:“荏,状如苏,高大,白色,不甚香。”荏形如紫苏,叶全绿,花、实皆白,故名白苏。果实以其色白而称白苏子,又名玉苏子,功能降气祛痰,润肠通便。用于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白苏子粒较紫苏子为大,多作榨油之用。处方上凡称“苏叶”和“苏子”者多为紫苏叶和紫苏子;白苏子虽亦供药用,但习惯上不简称为苏子。商品苏梗在六至八月与紫苏叶同时采收者叫“嫩苏梗”,九至十月与紫苏子同时采收者称“老苏梗”,来源则紫苏梗和白苏梗均有之,以白苏梗为常见。中医处方中未见有以白苏叶入药者。历代本草均将紫苏和白苏分条记述,且它们的药效确有所区别,但植物学家则认为紫苏和白苏为同一植物来源,将它们的植物名统统定为苏。从本草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定名似非得当,易把药材搞混了。
紫苏的嫩叶古人多作菜蔬。《本草纲目》曰:“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民间自古有紫苏解鱼蟹毒之说。汉《金匮要略》云:“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蒸蟹时,可在蟹面上放几片生姜,盖几张紫苏叶,这样,既能除腥,又能戒蟹的寒性。明代,宫廷中还以紫苏制备“洗手液”。据明宫太监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宫中后妃们食蟹前,“用苏叶等件洗手”。明末文人秦兰征《天启宫词》记云:“食已,用紫苏草作汤盥手。”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