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专家说过,中学时代的业余爱好常常与个人的终身职业关系密切,不少人希望把二者统一起来。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尽管命运曾经把我推向别处,但最终还是被中学“第二课堂”的爱好吸引,将播音和主持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了。
我中学时代的业余爱好是朗诵和播音,赶巧的是在求学期间遇上了两位很好的老师,对我最终走上播音主持岗位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一位是我的班主任谈德鹏老师。谈老师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校学习过,和老演员叶琳琅是同班同学,后来因为身体原因才改行成为语文老师。上语文课时,他经常让我给同学领读课文,然后会指出我朗读的问题,有时候还会让我上台做“小老师”,给同学们上课。这让我不得不做认真的课前预习,力求不出洋相。谈老师的严格要求使我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自己也经常为我们示范朗读课文,尽管朗读时会有些许无锡地方口音,但昂扬的激情和抑扬顿挫的艺术处理极具感染力,至今和老师聚会时同学们还会时常提起。
在班里朗读有了点名声,我有幸被推荐去学校广播台当了小广播员。交大附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少有的寄宿制学校,住校生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早锻炼,我们学校广播员更是必须提早半个多小时起床到广播室,打开老式的电子管功放预热,装好盘带录音机准备放开播乐曲。六点一到,我们就开始呼号:“交大附中广播台……”我们的广播就是起床的信号,学生们被广播叫醒,由此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那时候普通话普及程度不高,不少广播员地方口音比较重,被挑剔的同学们讥讽为“交大附中讲不来”,于是,学校为我们请了辅导老师。由此,我认识了另一位恩师,后来曾经担任校长的邵士信老师。
邵老师在上海师大求学时便练就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逐字逐句地给我们校正字音,讲重音停连、语流音变等,在播音的基本功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一次学校开大会,邵老师在主席台上给上千人播读一位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两个小时左右的播读平稳流畅,一气呵成,既抑扬顿挫,又娓娓动听,而且没吃一个螺蛳,让同学们都极为佩服。这也极大地鞭策了我,让我暗下决心,要下苦功夫学好播音,向老师致敬。
我读书的时候还在“文革”期间,中学毕业以后不能立即去考大学,分配工作去工厂干了车工。1977年恢复高考,出于当时提倡的“干一行,爱一行”的理念,我考进了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专业学习,毕业后当了一名设计师,开始了机械设计工作。原以为朗诵与播音将成为我专业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可是这顽强的爱好还是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先是参加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业余演播组,并于1987年正式考进电台播音组,把播音主持当成了终身的事业。转眼之间,在播音主持岗位上已经工作27年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中学时代“第二课堂”的历练、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就像三级火箭当中的第一级,对我的推动作用是极其关键和巨大的。
十日谈
从第二课堂起步
从爱好舞蹈到影视明星,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