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 杨丽琼)今天上午,《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全文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连同六个司的负责人到场,解读这个《指导意见》并介绍加快推进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健康养老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
本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首批5大领域80个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的投资示范项目清单。李朴民说,如果说,这主要是解决“投什么”的问题,那么,今天发布的《指导意见》则是要解决“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
《指导意见》共包括11个部分、39条内容,重点是放宽市场准入,提出了进一步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农业和水利工程、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改革完善交通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强能源设施投资、推进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社会事业投资力度等7个方面的重大措施。李朴民说,这些措施将有效降低这些重点领域的社会资本进入门槛。
记者注意到,一个目前还为大数人陌生的英文缩略词“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出现在《指导意见》当中:“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包括3大方面的措施。
投资司巡视员欧鸿介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是此次推进国家重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他说,国务院明确要求完善投融资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社会资本“怎么投”?“核心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二是创新投资方式,多方式吸引社会投资。比如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三是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