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不出意外,最近持续发酵的华东政法大学女大学生开水泼教师事件,也成为论坛上的一个诱导话题。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馆长郑苏说了一件最近遭遇的事:有位大学生给图书馆发邮件,说为了方便自己考研,建议校图书馆通宵开放。郑馆长回复说,条件所限,且国际上绝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都不是24时开放的,因此对这项建议暂不予以答应。在邮件中,郑馆长希望同学们能抓紧白天的学习时间。不料,这位同学又发来邮件漫骂,语言相当粗俗。于是,郑馆长再发邮件希望当面交流,但那个学生就一直处于“静音”状态。“现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真正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这是很危险的。”郑馆长说。
德育教育常常流于形式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的一番“开展价值观教育需要文化和教育的协调发展,需要社会和学校的相互促进”的论述,同样引来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有位发言者说出了一件相当“奇葩”的事。某示范性高中以前每年会组织高一学生赴南京开展社会考察实践活动,但却遭到了举报,因为按规定中小学不得组织学生出省旅行,这所学校也因此被取消了先进荣誉称号。以后,学校索性将赴南京考察项目改成了赴南京路考察。这个桥段一经披露,立时在论坛上引起了震动——德育教育说说重要,但“紧箍咒”还有许多。
最近刚从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岗位履新奉贤区副区长的倪闽景说,他到学校里跑了一圈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按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背了出来,这也方便检查,但有没有真正入脑入心见行动,则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据悉,市教科院专家曾到本市5所中小学调查,发现学校热衷的是组织学生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背出来、画出来”,听上去对答如流,看上去精彩纷呈,但这样的活动又往往是一阵风,本该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早已被“参观”、“检查”、“展示”所代替,德育成了作秀的舞台,学生成了演员和道具。
专家呼吁回归育人本质
论坛上,还有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思索——现在的学校德育仿佛有一个“怪圈”,即小学里讲价值观教育,到了大学里却要抓行为规范教育。德育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对此,市教科院研究员董圣足呼吁:“我们的德育教育切莫再流于形式,切莫再把丰富的实践活动演变成‘盖章’活动。”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说:“必须让德育首先回归育人的本质,德育靠的不是背几段话。对于价值观教育,教师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当老师的千万不能口是心非。”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