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者于今年10月对2044位中国居民进行了实地访谈,其中北京469位,上海542位,广州535位,成都498位。
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医学和健康知识的关注度中,非常感兴趣的占17%,感兴趣的占30.7%,一般的占38.8%;57.1%的居民认为积累健康知识的益处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预防疾病”,50.4%认为“出现健康问题时,能够及时辨别、科学应对”,43.5%认为“在就医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与医生交流”,40%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健康理念,提高生活质量”。
电视,医院、医生等专业人员,亲戚、朋友、邻里及报刊是城市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主要获取渠道,分别占73%、60.6%、52.8%和52.1%;其次是网站、书籍、社区讲座、搜索引擎、电台广播、社交媒体和杂志,均有20%-30%左右的居民作出了选择。在上海地区,电视和医院、医生等专业人员是最主要的两个渠道,超过七成居民选择这两个选项;其次是亲朋和报刊,随后是社区讲座等。其中,新民晚报是报刊类主要渠道,62.4%受访者选择,其次是新闻晨报和上海老年报,分别有29.1%和24.8%的受访者选择。
随着公众对互联网的依赖,网站、微博、微信也成为健康知识的获取渠道。调查对这些渠道信息的认同度和应用程度也作了访谈,发现城市居民对这些渠道健康信息的应用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随学历升高而递减,但认同度恰恰相反。尽管过半受访者将以上渠道获取的健康知识应用于生活,但认为这些知识对健康生活和疾病防治“非常有用”和“有用”的受访者不到3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鲍勇认为,传统媒体和医院、医生等专业人士是健康知识传播比较经典和传统的渠道,相对来说,微博和微信等新兴传播渠道传递的信息有时充斥不实内容,真假难分,使得公众在认同度和应用上受影响。因此,对于这些渠道传播的信息要进行筛选和鉴别,选择吸纳权威人士和渠道传递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