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海地区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始于唐代。《新唐书》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年)析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之地,建华亭县(治所在今松江旧城)。那时,华亭县青龙镇(遗址在今青浦白鹤镇)离吴淞江(古称松江)河口不远,东下可出海,西上可抵郡城苏州,很快成为国际性商埠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
后来,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在北宋,吴淞江下游已穿越今上海市区;南宋中期,它大致经今北新泾、曹杨新村、中远两湾城、虬江路、嘉兴路桥附近、江湾抵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吴淞口入注长江。
随着吴淞江下游逐渐淤缩,海舶难以上溯青龙镇,便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折入上海浦,停泊于今十六铺一带。上海浦西岸原有的聚落越来越兴旺,到南宋末期正式建上海镇(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并设管理商船贸易的市舶分司。上海镇由于发展迅速,在元代初期升格为上海县。
“上海浦在北宋即已见诸水利文献,如郏亶的《水利书》记载,吴淞江南岸分布着‘大浦’十八条,其中便有‘上海浦’。”朱少伟介绍说,“上海浦”是吴淞江河口附近支流,为许多渔民驾船出海必经之处,渔民们碰面总要互相招呼一声“上海啰”,这也许就是浦名的来历。
据了解,“上海浦”在上海镇东自南北流,抵今外滩拐往浦东,又继续朝北,再转向今嘉兴路桥附近汇入吴淞江。至明代,吴淞江下游壅塞,于是开浚范家浜(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一段),引黄浦(晚清始称江)径直从吴淞口出海,并使吴淞江被“截尾”改从今外白渡桥处流进黄浦。由于水系变化,上海浦受黄浦吞并,其名逐渐湮没。
为考证上海浦是否尚存遗迹,朱少伟委员查看了清代嘉庆《上海县志》水道图,继而又翻阅了多种地方志证实:在如今浦东陆家嘴尚标有“上海浦”残段,其口正对着黄浦江北面的虹口港(上海不少河道均称“港”),“虹口港前身即是上海浦北段(下游段)。”
朱少伟说:“如今的虹口港,全长1.5公里,在嘉兴路桥处接俞泾港,稍南连沙泾港,往东南流过哈尔滨路桥、海宁路桥、余杭路桥、汉阳路桥、长治路桥、大名路桥,与黄浦江会合。其东面为溧阳路,西面为九龙路,均属闹中取静地段;沿岸种植绿化,辟建不同风格步道,还有供人小憩的座位。目前虹口港已基本成为一条景观河。漫步于这条饱经风霜变得狭窄的古老河道旁,眼前仿佛浮现从前海舶从其宽阔水面频繁进出上海镇的情景。”
他认为,上海浦对申城的崛起功不可没,而且也是“上海”之名来源,“应让现存‘上海浦’北段恢复原名,并在其两端勒石标示名称,同时造亭立碑记述它的悠久历史,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上海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