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反战思潮席卷欧美,崇尚自由、和平的嬉皮文化兴起。人们不想面对这污浊的世界,找一个岛,一片无人的净土,仿佛只有沙滩和海洋,就能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地生活。嬉皮们于是盯上了它,花儿飘到了伊比萨(Ibiza)。小岛缓慢宁静的生活,无数美丽的沙滩,会让人产生幻想,世界竟是如此美好,战争和社会责任全被遗忘,及时行乐才是生命正业。
旅人的世界没有秘密,这里有欧洲最蓝的海洋,最白的沙滩,最无所事事的日子,于是更多的慕名者来了。1957年,岛上只登记了12辆汽车,现在一到深夜,通往夜店的路上还会堵车。80年代,小岛多处沙滩开始被造型难看的度假大楼蚕食,这几乎是地中海沙滩度假村的共同宿命。现在它早把宁静典当给夜夜笙歌。小巧的国际机场,每年要迎来超过600万的旅游人口,以德国及英国的包机最多。
原来的老嬉皮,失去了家园,被驱赶到岛上更荒芜的地区。21世纪的嬉皮则已经沾染了商业味道,嬉皮文化也成了伊比萨的宣传卖点之一。岛的东北部就有两个嬉皮市场,每周三及周六营业,老嬉皮及新嬉皮售卖富有民族风味的自制首饰及服饰,当然其中不少是进口自印度等地的廉价商品。“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依旧反商业,视金钱为铜臭,买东西时记得要狠狠杀价。”旅游指南提醒着读者。在市场里,依旧能看见一些老嬉皮,一头懒得修剪的长发,蓬松邋遢的衣装,爱理不理地做着生意,在逛街讨价还价的比基尼少女当中,显得格格不入。我向一个老嬉皮买了一个海星的坠子。他道了谢,笑了笑,接过钱,又埋头在手工活上,似乎这个世界和他没有半点关系。然而在科技交通资讯发达的今天,或许再也没有一座岛能轻易置身事外。
我很佩服这些人,能坚持自己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想法放弃和放下。活得越久,反而越不清楚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活。嬉皮文化或许不再时尚,已经落伍了,但每一代每一个社会,总会有一些人,总要有一些人,对现实不满,对制度厌倦,不向世俗妥协,永远和自己及身处的周遭斗争,梦想着梦想中的桃花源。有人锄地,也有人摘星。正如整齐的园圃边上需要随意生长的野花。这个世界少了这些人,会失去多少精彩画面。他们的存在,不断提醒我们还有无数种活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