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邀我去松江某影视基地,我有犹豫。说实话,对影视基地之类的景点我并无好感。有一年到浙江某地一个很有名的影视城,见那里连许多树都是假的,树干是水泥的,涂成褐色,染绿的树叶不知是用塑料还是某种化学纤维所制,一到夜晚便在光怪陆离中搔首弄姿,蒙骗不明真相者。回来后,发誓再不去那里。
我不知松江这个影视基地如何,只是因为想会会多年未见的文坛朋友,便答应前往。
到了那里,印象比预期的好。至少这个影视基地的树木花草全是真的。正逢春暖花开季节,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景色还真不错。更让我不反感的是那里谢绝游客,没有卖门票以此招徕游客的主观故意。它纯粹是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场地、实景,况且那里也确实拍摄了许多有点影响的影视剧,如《天下无双》《铁齿铜牙纪晓岚》《投名状》《叶问》《十月围城》《霍元甲》等。一些实景如因为《十月围城》 按1:1比例建造的1905年香港中环,确实还不算马虎,让我与文友们都乐意在那里合影留念。有一些景观,如江南水乡沿河而筑的仿古建筑,因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旧屋都被拆毁得所剩无几,今见之,虽明知不真,也觉几分亲近。
影视基地所在的街道过去是有名的仓城古镇。今天的仓城,还留有明代后期至清代初期的古建筑16处,清代中、后期建筑767处,民国时期建筑74处。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文物登记单位14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与影视基地新建的仿古建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确确实实是旧时遗留,有的还颇有人文底蕴,没有丝毫虚假。
取名“仓城”,是因为此地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松江大米进贡京城,漕运船队就从这里始发。仓城地区河流纵横交错,“门前连街市,屋后闻橹声”,生动地描绘了古时市河两岸百姓的真实生活。建于明代天启六年、以南北向跨于古市河的大仓桥无疑是这里的标志性历史建筑,全长五十余米,五孔拱型,为上海地区所罕见。明代松江书画大家董其昌曾作《西仓桥记》,称“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对其赞美不已。
古时沿河而筑的民宅、店铺,如今仍在。著名的有杜氏雕花楼、费骅宅等。
杜氏雕花楼是晚清至民国的建筑,现存四进,前两进为清代老楼,第三进是民国时翻建的新楼,据说还是时任松江区长杜怡清的婚房。此楼中西建筑装饰,如今虽显面目颓败,但其中的雕花门窗依然存留着昔日风雅的旧韵。
走在仓城的窄路上、市河畔,旧屋的破败、古桥的沧桑斑驳不时入我眼帘,它虽不再华丽崭新,却真实无比。这里有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原住民,有老人们抹不去的甜酸苦辣的记忆,有虽然今已面目不堪过去却显赫的旧宅,有历经几百年却依然傲视河流日夜奔涌的大桥……正是这一切,让我对这块土地似曾相识而又充满情愫。
从新建的布景似的影视场地,到饱经沧桑的仓城旧地,我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那是今古之间的穿越,更是虚拟与真实之间穿越。得知松江区正式全面启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建设”,可喜可贺。但愿在“保护性建设”中千万不要失去仓城原本的真。如果没有了本真,那具有悠远历史的仓城与表象美丽却虚假的影视基地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