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西方,旅游文学已很发达。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代表作品《印度三部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8年,奈保尔以逆时钟方向游历印度各大城市,他从孟买经由邦加罗尔、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德里、阿姆利则,前往斯利那加。他的主题是他远从千里达的童年家中器物和各类仪式习俗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统一实体的印度。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和阶级的拼图。对奈保尔而言,与之前的直觉迥然不同,他深入实地踏勘印度体验所得,才知眼底下如许多样性面貌才是印度的力量所在。
这一结论是奈保尔游历后思考所得。
所以刘再复认为,“游思”比起“游记”更有深广的意义,蕴含着“旅游文学的新的前景”。
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足迹遍布各大洲,这些旅行的经历也成了他笔下的文学世界中的一部分。这位被前法国总统萨科齐誉为“世界公民”的作家表示,他一年中有一半时间飞往世界各地,观察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风景,否则他的生活和工作“都将变得太过疏离,最终导致失败。”
他写了一部《蒙古的故事》,因为他发现傲慢的法国人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文化,而这类书则可以把他们的视野引领向另一个文化,并发现文化间的相似性。
这也是“游思”下的产品。
在当代的中国,甚至广大的华文世界,追求玩、追求玩得快乐,却忽视了怎么样玩得文明、玩得有文化,且能在华文旅游文化中,将我们自己的精神文明与天地宇宙融会起来。这也是多年来,我推广旅游文学的由来。
旅游促进民族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我们推广旅游文学,既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也符合绿色环保的旨趣。我们提倡文化之旅,就是怀着敬天惜物的心理去召唤自然、感受自然,用文学的情怀去倾听自然,取代现代化带来的噪声和各种污染,感受大自然之美态禽音,又能以宁谧的心态与大自然取得和谐融和,用心灵去感悟人与天的契合。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开展与世界各地文学团体、传媒的互动、在香港等地举行旅游文化讲座等重要活动。其中,以举办世界性的“全球华文旅游文学大赛征文奖”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核心专案——前者已举办过一届,后者已举办了四届,并藉以带动和推广华人旅游文化和提升华文文化。
大自然的景物,并不只是灰冷的岩石,或者一泓死的水,相反,是鲜活淋漓、玲珑凸现、缤纷七彩的,所以人们的一双眼睛宛如一个三棱镜,可以析出各种光谱,这与细致的观察有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透视大自然最本质、最引人入胜的东西。
《文心雕龙》曾提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明情与景的交融的重要。
旅游文学是要用真感情的,把旅游之中印记最深邃、最鲜明的感受写出来,而这种感受不是地图式的,既可以借物言志,也可以借物寄情,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和落日这无情之物,在有情眼中,都成了活生生的有机体了。
我一直想策划一套旅游文学丛书,把海内外名家有关旅游文学的作品汇集起来,以为旅游文学的范本。这个念头,在脑海盘旋了多年,直到年前遇到香港中华书局负责人赵东晓先生,他主动向我提出让我编辑一套旅游文学丛书,我们一拍即合。
“我的旅游精品库”,是各位作家精选文章的汇编,故名。这套书的成功出版,与各位作家的大力支持、中华书局的赵东晓先生、责编于克凌先生及旅居美国的美术设计师李尤飒女士的努力分不开。
(本文为《我的旅游精品库》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