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小闹”缺境界
在最近举行的上海影视四季沙龙上,著名编剧高满堂曾批评上海的影视创作格局小了,电视剧总是钻入里弄家庭,题材不够广阔丰富,昨天出席座谈会的专家们一起为上海影视创作把把脉。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吕晓明说,上海电视剧题材存在误区,婆婆妈妈、小姑小姨题材太多了,误认为如今电视观众主要是大妈,这不对,题材选择应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剧作家贾鸿源说,上海影视创作的差距在哪里?他说,写出了《闯关东》《老农民》《钢铁年代》《大河儿女》的著名编剧高满堂是重品质,我们是重题材。他笔下的所有小人物都赋予了时代的大情怀,而我们则是“小打小闹,小情小爱”,并陷在其中沾沾自喜,与高满堂的作品相比,他在格局上、品质上、思想境界上都比我们高。另外,高满堂许多细节十分鲜活,它们都来自于生活。《闯关东》他写了整整5年,《老农民》他采访了200多人,他下生活的功夫之深正是我们许多编剧所欠缺的,因此他的细节、台词都很显功力。他建议,要提升上海影视创作,必须要下生活,要练内功。
拜金媚外不足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毛尖说,上海有许多天然资源,有很多剧组都来上海取景,包括好莱坞、梦工厂,如《马达加斯加的企鹅》。但我们的电视剧却总是看到媚外色彩,年轻人谈个恋爱也要出国旅游,要吃西餐,要去北海道……不像韩剧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自身的韩国性,无论古代人还是外星人都喜欢吃泡菜,如去年最红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日剧同样如此,里面的内容也是日本自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她说“上海有伟大的文化遗产,却拱手让给好莱坞和粉丝电影来表达,我们要取回自己的资源。”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评论家汪涌豪呼吁,影视剧更要关注人的精神追求,要释放出正能量。
文学影视是兄弟
一些专家在发言中都说,应该注重文学对影视创作的滋养和提升。吕晓明指出,当年有些电影厂取消文学部是个错误,这样都把眼光放在影像上了。剧组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找钱而不是去找剧本。他建议上海举行剧本征集活动,建立剧本征集机制。有了好剧本才会出现影视的精品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评论家郏宗培说,以前总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现在关系倒置了,常把好的影视作品再创作为文学读物。把读文学变成看文学,把要思索的东西转变成可视的作品,把灵魂锻造的东西转变成触摸性的快感体验。他建议上海像恢复上海文学艺术奖一样,恢复已经停办14年的上海中长篇小说评选活动,这一活动当年吸引了全国许多作家把优秀作品送到上海来发表、出版,而小说改编拍成影视剧无疑有益于推出精品力作。
《收获》执行主编、作家程永新把文学和影视比作一对兄弟。他说,《收获》至今已有六七十部小说被拍摄成了影视剧。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奖后,他说这是“文学驼着电影走出了国门。”如今,张艺谋、姜文等拍电影都会请作家当文学顾问,他建议上海导演拍片找文学顾问以提升影视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