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的丹江,既有水之利,也有水之害。就像行驶在丹江之上的万千舟船,谁能保证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于是那些靠苦力赚钱的船工们共同集资,在街市之南建起了一座造型与式样都十分特别的建筑——平浪宫。
既是荆紫关,“关”就意味着要塞,历史上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成语“朝秦暮楚”就源自荆紫关。秦楚两国征战,荆紫关早上还是秦辖,晚上就成了楚地。荆紫关在秦楚交兵、楚汉相争之后,历代都是兵家屯驻要地,踞此御敌。历数足迹踏过荆紫关的历史名人,秦王嬴政、汉王刘邦、后汉刘秀、明末李自成……直到太平天国、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荆紫关都是战略要地。
漫步荆紫关,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保存完好的楼台会馆了。想看狮子,就到山陕会馆。木雕的、石刻的,栩栩如生。房柱的柱顶石上有,门楣的两侧有,房角的基石上有,檩条上有,柱子上有,屋檐上有……每一个石刻就是一个传说。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东向西,面临丹江,占地4000余平方米,现存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楼(中殿)、后殿等6座建筑,皆在中轴线上,气势宏大,由此可以看出两省商人的富有。
建筑的雕饰、风格都跟船工们的生活有关,极其精美。
直到近代,先是战争萧条了商贸,后有公路铁路的兴起替代了河运,丹江畔的这个繁华码头终于变得偏僻,乏人问津,“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鼎盛与衰落何止几个30年,荆紫关被遗忘。
繁华褪尽的老街记忆
光阴荏苒,经商的外乡人离去,小镇居民复归农耕,经年累月,蹉跎人生,倒成就了明清古迹的保存,荆紫关的老房子、旧街巷,就这样保留至今。
站在荆紫关镇的至高点俯视古镇,可见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
在这条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这条狭窄的古街长达2.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街是旧街,低矮、弯曲、狭窄。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余间前店后屋的两层砖木结构瓦房。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雕梁画栋,古雅清幽。临街的房门,都是由漆成黑色的一块块木板组成,昼抽夜闭,十分方便。由于所有店铺都是连在一起,相邻店铺之间的屋顶,都建有两米长的封火墙,意在阻隔火灾的蔓延。
踏着街上厚厚的青石板,看着街道两边斑驳的老店,仿佛时光倒流,走进了古镇历史的深处。
小贴士
交通:这条线路,自驾游最适宜,从湖北武汉到荆紫关走福银高速,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出口下,走209国道到荆紫关;从河南郑州到荆紫关走二广高速,在南阳出口下,经过淅川县即到;从陕西西安到荆紫关可经陕西商南直达。
住宿:可在网上事先预订,也可入住“农家乐”;如果你是资深驴友,秋来露营也是不错的选择。
美食:贡米,产于丹江西岸的荆紫关镇魏村,据传在明清时期,当地官府每年必须向皇上呈送,故得名。脚踏肉,脚踏肉原为湖北赵川一带储藏肉的方法,因肉内部分油质被土吸去,食之香而不腻。粉蒸肉,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是荆紫关的一道特色菜,已流传数百年。石子烙馍,当地的小吃,制作时,先在平底锅里放上光滑的石子,反复翻炒,然后把擀好的发面饼放在石子内蒸熟。烙熟后馍面布满小坑,外焦里软,酥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