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测的深邃海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类所知的奥秘和奇妙景观?作为面向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展示深海科技新进展的重要科普基地,去年底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深海探索馆”揭开面纱。这座近500平方米的科普场馆,是上海乃至全国唯一的深海探索馆,包含“海洋纵览”、“深海探索”、“深海遨游”、“海底观测”四部分内容,以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技术,营造出终年黑暗却蕴藏着丰富生命的深海世界。
院士当讲解员
徜徉深海探索馆,汪院士带领观众一边欣赏“黑烟囱”喷出的海底热液幻影,活跃在幽暗深海的大量珍奇生物、多姿多彩的有孔虫等深海奇观,一边讲解人类探索深海的进程以及深海最新科技与发现。其中,《深潜的梦想》《探访深海》《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多部短片,更是详尽道出人类志在征服海洋的艰辛历程。如果想当一回深潜科学家,可以操控虚拟系统,模拟“蛟龙号”抓取深海样品,体验深海遨游的神奇历险。
“遗憾的是,这座深海探索馆更多是声光电模拟出的洋底世界,却没有来自深海的真实样品。”汪品先院士告诉记者,此次新建成开放的“深海探索馆”属于同济大学深海科普馆二期工程,与2008年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学院楼内建成的国内深海科普陈列馆(一期工程),互为补充。未来,同济大学还计划建立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临港基地,结合大洋钻探岩芯库建设,建设深海科普馆三期工程。
普及海洋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偏重于大陆文化,缺乏海洋文明,一直以来海洋意识都太薄弱。随着我国将‘海洋强国’提升为国家战略,社会逐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因此,向大众宣传海洋、普及海洋知识,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汪品先教授一直梦想着,上海能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率先诞生一座更大,可以与参观者有更多互动的深海科学馆。
目前,深海探索科普场所在全球还是空白。各国深海探测团队从万米海底取回的珍贵样品弥足珍贵,还只是珍藏在科学百宝箱里用作科学研究,科普展示机会很少。如果可以走进科普场馆,结合更多现代展示和互动技术,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深海里的真实状态,必能激发大众的海洋好奇心,增强海洋意识。汪院士建议,上海作为海边成长起来的国际大都市,应该在深海科普领域开风气之先:依托深潜科学技术和海底探测网建设等,采集更多的深海生物、矿藏等,观测并分析深海洋底的真实样貌及变化,逐步规划并构建一座更为真实广阔、独具深海魅力的深海探索科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