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所亲历的中国互联网20年(1)
胡启恒 杨玉珍
  ◆ 胡启恒 口述 杨玉珍 整理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20年来,互联网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社会。互联网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伟大成就,但又非常不同于此前的任何技术创新,它的普及速度远超过历史上其他技术创新,它对社会和人们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前所未有。20年前,我在中国科学院所承担的工作,使我有幸见证并亲历了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全过程。(本文摘自《纵横》2014第11期、第12期)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发展,计算机联网成为当时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我国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高速计算机也都有迫切的需求。为了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国家计委决定在中关村建设计算机网,共享高速运算能力。于是,诞生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NCFC(National Computing-and-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该项目旨在把清华校园网、北大校园网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的40多个研究院所联成一个网,共享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世界银行向国家计委贷出420万美元。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笔不大的款项,但在20年前,应该算是一笔巨款。国家计委决定用招标的方式来确定负责单位,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三家单位努力竞标,最后科学院中标。在国家计委宣布评标结果前,我去找国家计委负责这个项目的张寿副主任。我对张主任说,你一定要做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要是有人跟你搭关系,谈些别的事,你都不要听。张主任说,放心吧,肯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后,中国科学院凭0.7分的优势胜出,主持这个项目。

  计算机要联网,也促成了人必须要合作,需要跨部门组成一个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除了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还有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参加。因为中国科学院主持这个项目,我又是科学院分管这个项目的副院长,所以由我担任管委会主任。这些单位都很关心NCFC项目,大家都意识到,如果NCFC建好,对科学研究来讲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因为管委会是跨部门的,很多相关单位的领导都要参加,所以对管委会的工作,我特别认真谨慎。我首先去拜访了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朱开轩教授,向他汇报情况。朱主任说,虽然我们两个大学不太服气,但是你放心,工作还是要以大局为重,你就放手干!管委会决定的事,不必所有都来向国家教委汇报,我们都支持你!总之,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这些单位的领导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NCFC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三个校园网,然后再建一个主干网,把三个校园网连接起来。至于主干网用什么标准,当时管委会采纳了以钱华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究员)为首的技术团队的建议,采用当时已经成型的TCP/IP协议。到1993年底,NCFC项目的网络建设基本完成。

  该项目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装备超级计算机,作为网络上的公用资源。但是,这个任务受到了阻碍,原因是巴黎统筹会控制中国进口高新技术。

  NCFC管委会认为,既然我们已经建成了中关村计算机网,又无法购买需要的超级计算机,那就不如趁此机会考虑国际联网。这不仅符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国际合作的实际需要。于是,管委会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进行国际联网。但是,过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而是困难重重。

  第一,NCFC项目的任务书里并没有国际联网这一任务,国家对我们也没有要求。国际联网只是NCFC管委会“一厢情愿”的事情,是一个自选课题。

  第二,世界银行给我们的贷款,只支持我们建成一个主干网,然后把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三家的局域网连接起来,共享超级计算机,像国际联网这样的事情,不在他们贷款的支持范围内。所以我们接下来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如果国际联网,我们需要自筹经费,420万美元的贷款和国家计委的拨款我们不能使用。

  第三,因为NCFC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国际专家组要不断地来中国检查。专家组只认可NCFC项目书上的内容,不关心我们国际联网。他们认为,我们的校园网都建好了,应该赶快去买一个主机,任务就可以完成,就可以结题了,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联网呢?这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国际专家组每次来中国检查,都对我们有一些批评意见,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接受批评,暂不改正。

  第四,要进行国际联网,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要租用电话线。电话线是电信的基础设施,当时邮电部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收费制度有严格规定,一家用一根电话线,如果你要把你的电话线两家共用或者出租给别人,就要两倍、三倍甚至更多倍对你收费。因为这个收费制度,我们再三地去跟邮电部解释,说互联网本身是大家资源共享,中国科学院租了这个线不只是科学院自己用,我们要跟清华、北大共用,还有北航、北理工大学,它们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都要求上网,所以我们租用这个电话线是要给多家单位共用。邮电部说什么也不理解,说这跟它的制度不相容。

  第五,美国对中国要接入它的主干网心存戒备。美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会“窃取”它的军事机密。到1993年底,我国接入全球互联网的所有技术问题都已基本解决,但钱华林跟我说,不知什么原因,网络就是不通。后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们得知,中国之所以接入不了世界互联网,是技术以外的一些障碍。尽管当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心照不宣。

  尽管困难重重,但管委会大家一条心。国际联网的经费,由国家科委高新司、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自愿分担;在我们多次拜访商谈之后,邮电部也破例允许我们以正常价格租用国际信道。最后,还需要设法解决美国方面的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正式向国务院报告请示,很快便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邹家华副总理、宋健国务委员、李岚清、罗干,都在报告上签了字。1994年4月初,我趁去美国开会之便,拜访了美国主管互联网的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负责人,说明NCFC的性质、国际科研合作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以及我们联网的目的。最终,我们达成共识,美国同意我们接入互联网主干网。

  1994年4月19日深夜,在NCFC的机房,当夜值班的一位年轻工程师李俊,忽然发现自己能进入世界互联网了,他喜出望外。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忽然发现自己能联网了,美国互联网上的一些东西我都能看到了,我兴奋得简直难以形容。”他欣喜若狂,还说:“我是中国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人!”据他讲述,当晚他还留了一个心眼儿,没有打电话给任何人,连领导也没有告诉,想自己先玩一会儿再说,第二天上班才向领导汇报。这听起来虽然很有意思,但也可见当时我国科研人员对互联网的渴求。由此,1994年4月20日,被正式认定为中国开通全球互联网的纪念日。

  虽然接入国际互联网不是国家给我们的任务,但是当我们迈出了这一步,还是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承认。全功能接入全球互联网在1994年被我国媒体列为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不过,从互联网引入中国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互联网进入中国,确实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走上了康庄大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专版
   第B04版:新民健康大讲堂/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俱乐部
   第B08版:目击
我所亲历的中国互联网20年(1)
中国赌金者
第一商会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1我所亲历的中国互联网20年(1) 2015-02-09 2 2015年02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