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修车而结缘
近日,记者来到国网上海物资公司,远远就望见了坐在轮椅上的洪思敏,虽然双下肢无法自主运动,但性格开朗的他仍活跃在车间,是个技术好手,而身边一个默默无言、鸭舌帽下露出斑斑白发的人,想必就是朱金生了。
朱金生1987年进入物资公司下属的器材公司担任检修员。一个偶然的机会,产品开发部的技术员洪思敏向他求助,“听说你会修自行车,能帮我看看吗?”朱金生二话不说,找来工具,三两下就将洪思敏的自行车修好了。他得知洪思敏全身的肌肉正在逐渐萎缩,慢慢将丧失行动能力。尽管那时他还能骑车上下班,但走路扭曲的样子,已经很明显了。
上世纪90年代,洪思敏更换了多个“代步工具”,从自行车、电瓶车,再到电动三轮车,改造都是朱金生完成的。“朱师傅人很热心,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没有他修不好的。”洪思敏说,因使用频繁,他的车常常出问题。有一次,三轮车上三个齿轮没有固定好,行驶途中链条老脱落,车一坏,他就回不了家。朱金生把车拆开,将齿轮调整到一条线上,他又发现齿轮用螺丝固定不行,便改用电焊的,再次试车,果然没有原来的问题了(见上图/资料照片)。
工友无私照料
洪思敏的病其实是“渐冻人”的一种,但病程发展主要影响四肢,没有致命,在单位的关照下,他继续上班,基本都是朱金生在照料他。1999年,朱金生因工作需要,被调动至松江分厂工作,临走前,他还特地安排身边同事“排班”轮流照顾洪思敏。但毕竟不是亲力亲为,总有放心不下,每天都会定时打电话来问候。一有空,他还会赶回来看望洪思敏,为他检修一下轮椅,“怕关键时刻出什么故障。”
2007年,朱金生调回器材公司金工车间,两人的接触又多了。洪思敏每天要做康复,以延缓肌肉萎缩。但因下肢只有普通人的三分之一粗细,手指也不灵活,自行站立根本使不上力,朱金生便帮助他起身,换到一台可升降的轮椅上,扶着洪思敏做运动。几次后,他掌握了洪思敏的作息,饭后、下班前,换车已不需要洪思敏再开口求助了。
每天中午,朱金生还会骑自行车穿梭在厂区,“护送”坐轮椅的洪思敏到食堂,替他排队、打饭,吃好再收拾干净。后来,厂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一对感情深厚的好工友,一旦朱金生的自行车没出现,大家还要问,“今天怎么只剩‘坦克车’啦?”
延续“爱心赛”
2年前,洪思敏在家摔倒,因无力支撑身体,下肢严重骨折。朱金生立即赶到医院看望他,得知他没有危险,才放下心来。因洪思敏没有成家,家中只有一名老母亲,朱金生便时常陪他聊天解闷,出院后还陪伴他换药、拆石膏。去年8月,洪思敏的老母辞世,朱金生家住得远,但他总是抽空去看望洪思敏。洪思敏说,他曾参加一个病友俱乐部,得知那些和他患同样病的人基本都只能生活在家中,相比之下,自己幸运多了。
最近,朱金生退休了。此前,厂里安排了好几个年轻同志照顾洪思敏,但和朱金生相比,总还是少了些什么。“修车不难,难的是保持一颗长久的真心。”器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厂里正打算号召大家接力这场“爱心赛”,将“同事情”延续。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