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接待过的几位革命老太太(2)
邱根发
■ 王光美(前左一)及亲友与宾馆服务人员合影
  ◆ 邱根发

  王光美

  主动提出跟我们合影

  2001年4月29日,王光美同志来上海体检,在东湖宾馆住过一周。可能就是那次体检,她被最后确诊为癌症。那时她已经白发苍苍,人很消瘦,神情有些倦怠,由她的侄女及一个阿姨陪同着,但她对工作人员仍然非常客气,总是一脸微笑,看得出是位善良而随和的老人。出于对她老人家的尊敬,以及对她与刘少奇主席在“文革”中遭受磨难的无限感慨,我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接待她的过程中分外仔细,想让她在上海过得愉快些、自在些。按照接待标准,每餐四菜一汤,我们知道她是北方人,尽可能安排了一些面食,菜肴清淡,富有营养,不能太甜。这期间,她的儿子刘源来东湖宾馆看过她,但是没有惊动上海市的领导和招待处的负责同志,也没有跟我们打招呼。那时刘源已经是全国武警部队的政委,但他来去都是静悄悄的,不端架子。

  一周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我带领工作人员一起去为王光美同志送行时,也许是她老人家看出了我们的心愿,也许她知道以后来沪的机会不多了,主动提出要跟我们大家合影。我们激动不已,立刻围拢过来,只是当时不知道她已经身患绝症。她老人家德高望重,拍照时理当坐在正中,但是她却坚持坐在旁边,让别人坐在当中,我们工作人员在后面站成一排。这是她最后一次来上海,五年后在北京逝世。现在每当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的情景。

  邓六金

  性格开朗爱说笑话

  邓六金同志是曾山同志的夫人,是参加过长征的27位红军女战士之一,也是解放战争中华东保育院的创办人。她曾在华东地区工作多年,解放初随曾山同志调到国务院工作后,从此长住北京。2000年五六月间,她来上海体检和治病,住在东湖宾馆。老人家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对工作人员很随和,有时还说说笑话。她说:“我们家庆红在上海时常麻烦你们啊”,“我们家庆红吃了你们的红烧肉都长胖了……”说话时她笑得很开心。

  许多老干部对我们东湖宾馆的红烧肉都印象深刻。记得那时还是黄菊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有一天他与徐匡迪市长一起来宾馆看望邓六金同志,就在东湖宾馆请她吃饭。吃的都是家常菜,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其中就有一道红烧肉,席间大家都赞不绝口。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老干部都很怀旧,很喜欢吃家常菜,真的要端上鱼翅海参,他们反而会很反感。饭后,徐匡迪市长已经走出大门了,又返回来对我说:“你们的红烧肉确实烧得好,怪不得许多老同志都夸奖你们。”我对他说:“这是厨师们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红烧肉要用啤酒来烧,肉质就特别嫩。”徐匡迪市长高兴地说:“不错,不错!”看来他也是难得吃上我们东湖宾馆的红烧肉。

  邓六金同志很念旧。她与曾山在1952年就已经调到北京工作了,到2000年,已将近五十年过去了,然而她到了上海,总要去看望过去的老同志,还请曾经为他们服务过的警卫员、服务员前来团聚、吃饭。其中有当年的服务员、后来担任国际饭店领导的彭文英,还有兴国宾馆的徐文彪经理。大概东湖宾馆的工作人员跟她说起过,我很喜欢历史尤其是党史,很希望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党史资料,于是她一有空就跟我聊党史。老人家对上海感情很深,原本打算在上海住一个月,但是“树大招风”,前来看望她的老部下及亲友们非常多,为了不影响上海领导的工作,她决定提前返回北京。她那么乐观、爽朗,那次临走时竟然依依不舍,流下了眼泪。

  贺子珍

  不愿多花国家的钱

  2004年9月,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带着女儿孔东梅也来我们东湖宾馆住过一周,那时她母亲贺子珍同志已经逝世二十年了。孔东梅1972年出生在湖南路262号她外婆贺子珍的住处(当时是市委招待所),出生后跟外婆一起生活,由工作人员照看,6岁时她父母把她接到北京念小学,这次来上海时已经三十来岁了,住在东湖宾馆一号楼。李敏也非常念旧,把多年来照顾她母亲和女儿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召集过来一起聚餐,并一再向大家表示感谢。她话语不多,偶尔也说起在上海的见闻,说走在大街上,她几次被市民认出来,在一边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还有人喊“毛主席万岁”。

  我第一次知道贺子珍同志就在我们身边,是在1981年。那时我刚从上海旅游专科学院毕业,分配到市委招待处机关工作。每月发工资签名时,我发现工资单的最后一个名字是“贺老太”,工资200多元,而且是由招待处的副处长祝小宛代领后亲自送去。当时我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资是60元,处长葛非同志是13级干部,也只有200元,怎么一个老太太居然也能拿200多元,而且还由领导亲自送去?于是我开始注意这位神秘的“贺老太”,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毛泽东的前妻贺子珍同志,是12级干部。当时这属于非常机密的事情,谁也不可以随便议论的。

  贺子珍同志是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红军女战士,1949年到上海后,曾担任过虹口区委组织部长。她最初住在溧阳路,后来搬到淮海中路她哥哥贺敏学家住过一段时间。不久,贺敏学调到福建工作,上海市委就在泰安路给她安排了一处房子。鉴于贺子珍身患重病,而且病情不稳定,随时需要医护人员护理,就让她住进了湖南路262号,当时是市委招待处所属的招待所。她在这个招待所住了几十年,李敏常来探望她,每年春节总来上海陪她过年。1976年冬天,贺子珍突患中风,左半身偏瘫,住进华东医院。此时“四人帮”已经被粉碎了。等她病情稳定些后,在纪念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的日子里,由李敏陪同前往北京,住在解放军301总医院。这期间,她曾去毛泽东纪念堂瞻仰过主席遗容,了却了她多年的一桩心愿。一年后,她因思念上海,在领导安排下又回到上海,1984年在华东医院南楼病逝。

  我虽然没能直接服务过贺子珍同志,但是从一些在她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那里听到不少她的事迹。当年跟陈毅同志一起进城的炊事班老班长龚庆祥,后来为贺子珍管理过13年伙食。龚庆祥多次跟我谈起,贺子珍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公私分明,从不多花国家一分钱。她认为国家给她这个老红军的待遇已经很好了,不能再多花国家的钱了,甚至冬天取暖用的煤钱都坚持一定要自己付。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所有开销包括一部分工作人员的日常开支,也坚持从她的工资里支出。

  这些革命老太太的高尚品格,多年来一直深深地感染着我,成为我在工作中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

  (摘自《上海滩》2015年第2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百姓故事·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一线调查/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一商会
中国赌金者
我接待过的几位革命老太太(2)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我接待过的几位革命老太太(2) 2015-02-15 2 2015年0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