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建国 原上海中学67届初中生,现为作家。著有《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等。
迈着少年人急切的步伐,越过车水马龙的市区,穿行于绿意浓郁的田野、牧场与树林,与一大群同学无忧无虑地唱着、笑着,无边无际地漫语着,徒步走向上海中学,已是50年前的情景。
好快,这50年,犹如波涛流逝。多少往事,我已不能追叙。然而,记忆里的上中校园却清晰如昨,依旧那么美丽温馨、生气勃勃。
还记得,1964年秋,第一次去大礼堂参加校会,拘谨地坐在优待初一新生的第一排木靠椅上,僵直地昂首挺胸,等待叶克平校长登台训话。谁知,那天叶校长是以生动的语言做时事报告。我虽然无法全部听懂他的讲演,但他多次在高年级同学大声要求下,含笑与他们对话,回答一个个尖锐促刻的问题,涉及政治意识、生活方式、课程安排等等,却使我惊讶之余意识到,我来到一个很特殊的、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的中学。
后来,班主任陶瀛孙老师告诉我们,这不仅是校长与学生间的自由讨论,也体现了上中特有的教学方法:教必须是启发式的,学应该是主动型的。
而我马上就被这种教学方法,狠狠打下当头一棒。经过几次“新生独立作业”,我自以为已把数学课轻松拿下,便肆无忌惮地在课堂上看小说,教数学的彭恕华老师居然并不禁止。如此潇洒了两节课后,彭老师客气地把我请去教研室,取出本周测验题要我试做,我却汗流浃背难以完成。彭老师严厉地瞪着我问:“只有具备自我归纳和自我检验能力的人,才能在课堂上看小说。你具备了吗?”她这一问,使我面红耳赤,终生难忘。
最近,读到叶校长子女编写的纪念集《掬水留香》,我才知道,上中的教师为了贯彻叶校长倡导的这种教学理念,集体备课时总要详细讨论,每45分钟推进到什么程度才符合科学,学生如何才算真正掌握了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能力。
唐秀颖、顾巧英、杨逢挺、娄博生、谈冠英、陆人骥、诸圻、华铮、白宰理、吴小仲、方启敖等多位代表我国中教水平的优秀教师,都是这样辛苦探索、反复切磋、才形成各门课程最佳教学方案的。
许多上中老三届学生都说,他们以后能在文革艰难岁月独立思考、顽强自学,又能在改革时期自觉获取新知识,纷纷建立不菲乃至优异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母校上中。
“文革”浩劫突然爆发,竟使偌大的上中园,不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叶校长因是全国名校校长,被蛮横地打成封“资修教”育路线代表人物;又因1927年15岁时曾加入共青团,1932年一度被捕又与组织失联,后加入抗日团体,1946年正式加入共产党,被无理地诬为“叛徒”,遭受种种残酷迫害(这些遭遇,在《掬水留香》里都有记叙)。
然而,叶校长却是打不垮的老英雄。他不顾挨批挨斗,仍然住在上中园,每晚照例巡视3百亩教学园地,守望3万平方米学校建筑。只是,上中已被张春桥亲自勒令停办,园内杂草丛生,楼内一片漆黑,他身边不见师生踪影,唯有心中燃烧的正义与希望之火,照亮前方漫漫长路。
“四人帮”被粉碎后,我们几个老三届学生,前往上中园拜望叶校长。老人家既高兴又伤感,紧紧拽着我们的手,含着泪说:“复校还是没有消息。不过,从上中被专横地撤销那天起,我就坚信它会重生的。我一定要为复校‘时刻准备着’。”说完这话,他便又快乐地笑起来。
此时的叶校长,实可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如一位现在北京工作的学友所说:他“给了我们受益终生的启蒙。他的正直和善良,是我们每个学生效仿的榜样。”
1978年,上中在各界翘盼中“浴火重生”。66岁高龄的叶校长,迎着满目春光步入龙门楼,再次出任校长。有人担心,白发老人重建的上中能否重振雄风?他沉着地回答:“我心里踏实得很哪!”他靠的是大爱在心,民主办校,全面育人,老传统与新现实接轨。
短短几年,新上中便以德智体全优的面貌,让世人赞叹。1984年,叶校长光荣退休,上海市府授予他“上海中学名誉校长”终身荣誉。他留赠的名言:“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上海市教育基金会“叶克平教育基金”,已于2014年11月隆重设立。谨以此楹联,表达我们对老校长由衷的敬意:“一生循大义曾傲霜雪曾捍真知救国忧民丹心灼灼唯望神州繁盛;两袖荡清风不趋功利不悔终身护苗育英恩泽瀼瀼永享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