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漕河泾”一裁缝铺,见有人扛来一捆崭新的羽绒服,请裁缝师傅调换商标——拆下羽绒服上名不见经传的商标,换上某“著名品牌”的商标,换一个商标工钱五元。
我大吃一惊:“名牌”难道可以这样产生?
黑裁缝铺设在隐蔽处,要求裁缝师傅替换商标的女子,是附近大厦羽绒服展销会上一个专柜的售货员,是某“中国著名品牌羽绒博览会”的“正规店铺”。“正规店铺”竟与黑裁缝携手,母鸡变鸭,普通产品变成了名牌精品。
问题出在哪里呢?展销会进货渠道是正宗的,普通服装与著名品牌,泾渭分明,各有商标为证,不会混淆。但是,商品进了承包者的柜台,鱼目是不是可以变成珍珠,这要看承包商的品性了。尽管进货渠道是正宗的,进的是普通牌子,但他们备有“著名品牌”的商标,可以移花接木,把普通产品变成“著名品牌”,拿来请黑裁缝缝上就行。不良商贩赚得盆满钵满,黑裁缝也获点蝇头小利。两者受利益驱使,破坏“行规”,搞乱市场,长此以往,百姓就没有放心购物的日子了。
要铲除这个“毒瘤”!著名品牌生产商得有维权意识,加强著名商标的防伪措施与市场监控。展销会主办方得加强管理与监督,强化对不法商贩的执法力度,一旦发现,即使不罚他个倾家荡产,也要罚得他一时站不起来,叫他为自己的制假行为付出高额代价,并把他列入诚信黑名单,逐出展销会。
痼疾须用猛药,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