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镇政府作出了回应,但综观该块土地被承包后出现的种种乱象,无论是承包方违规搭建厂房,还是违建被拆后垃圾遍地,都不禁让人对当地政府的监管决心和能力打上一个问号。
疑问1
农田上为何
能盖起厂房?
据惠南镇政府介绍,这片土地确实为农业用地,多年前被黄路村承租给诚功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桃树,不料承包方为了牟利,竟擅自在土地上搭建厂房,从而改变了农业用地的性质。2014年底,惠南镇与多部门联合执法,分两次将违建厂房全部拆除,面积共计2万多平方米。
不可否认,在打击违法用地、拆除违法建筑的工作上,惠南镇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显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建成。那么在施工期间,为何没有人及时发现?镇政府或者黄路村对于土地承包后的使用情况是否有跟踪监管?倘若能在第一时间制止承包方的不法行为,将违建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许就不用像后来这样,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集中拆违了。
疑问2
河道边为何
垃圾遍地?
按理说,违建厂房被拆除后,农业用地理应恢复原貌。但为何半年来,该地块不但没有“开工”,反而还堆起了渣土和垃圾呢?对此,惠南镇政府表示,那些渣土其实是从外面运来的“良土”,由于承包方曾在农田里大兴土方,导致土壤硬化,已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因此必须引进松软的泥土代替,从而为下一步耕种作准备。可记者在现场看到,对方所谓的“良土”中,也混杂着不少石块,并且大风一吹,尘土飞扬,确实给村民的居住环境带来影响。
如果说堆积的泥土是用来填平土地,那河道边的垃圾又该如何解释呢?惠南城管中队的一名负责人坦言,在运输复耕泥土的过程中,确实有人趁机前来偷倒垃圾,城管队员接到反映后,也曾在此蹲点守候,但始终未能抓到现行,也没有发现垃圾焚烧迹象。不过,记者昨晚再次联系附近村民,却得到了异口同声的回答:“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人烧垃圾,烟味熏得我们觉也睡不好!”
疑问3
土地何时复原
物尽其用?
文章见报后,惠南镇政府立刻联系环卫部门,前往现场清理河边的垃圾,镇政府还在河边增设铁丝围栏,并派人加强巡逻;同时依托惠南城市综合管理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对外来泥土或垃圾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偷倒行为,将由城管进行综合执法。至于堆积的泥土,他们将加紧填平复耕,重现农田面貌。
无论如何,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惠南镇是否会兑现诺言,让荒地尽快变为农田,我们拭目以待。本报也将继续关注此事的后续进展。
本报记者 房浩
|记|者|手|记|
监管“防线”莫失守
百亩农田,在一年之内,居然先后遭遇违法搭建和垃圾侵袭的厄运,实在令人震惊。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违法者的狡猾和抵抗,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还在于监管有没有真正“走心”。
事实上,当地政府并不是没有机会,避免如今的尴尬,但令人遗憾的是,管理者本应筑牢的“防线”却接连失守:试问,如果承包方在违建初期就能及时制止,还需要日后兴师动众地去拆除吗?如果在运输泥土的过程中能加强防范,偷倒垃圾的无良司机还能趁虚而入吗?
一座垃圾山污染的不仅是城市环境,更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好在惠南镇已经立下“军令状”,承诺要“动真格”复原农田,希望这一次别再让村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