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现如今的锅巴也能叫锅巴?要么是浸泡后的大米,要么是掺杂着许多调料的米粉,用油煎或烘烤出来的,完全不是那回事!
正宗的锅巴,是用土灶、大锅、柴火烧饭时的副产品。过去没有煤气,蜂窝煤只是城里人家的专利。乡村人家全用土灶,很多会过日子的城里人家也有土灶。当家过日子,讲究节俭。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日子穷不怕,关键要算计。这个“算计”就是要有计划,要会合理安排生活。
过去我们家就有一口土灶,还配有一口直径有一米的大铁锅。每每烧饭之际,只要饭锅一翻滚,一股稻米的清香立马满屋飘荡,散及四邻。若是煮的新米,那就更了不得了,那飘散的清香,扑鼻钻肺,能把人醉倒。通常饭锅滚了几滚,便要把炉膛的火给灭了,不然容易糊锅,仅用炉膛的余火和余温,慢慢地把饭焖熟。用此方法焖熟的米饭,不仅好吃,锅巴还不糊。
待饭熟后,盛出米饭,用铜铲沿着锅沿,顺势旋转,边转边铲,一块锅底大小的锅巴便完整地铲了下来。这锅巴薄薄的,黄澄澄的,蹦脆喷香。好些性急的人家,吃饭时,顺便就下了肚。有些人家则晒干,存着,留着做菜吃,或是拿来当作应急的方便食品。就我们家而言,我的父亲喜欢把锅巴晒干做菜。最记得他老人家,咸菜烧小鱼时会放些锅巴。
江苏泰州、高邮、宝应一带的百姓,长期以来有食用焦屑的习俗。所谓焦屑,就是把锅巴晒干,用石磨磨成细末,然后贮存起来,随吃随取。只要密封好,焦屑能存很长时间,经年不坏。吃时只需兑入开水,也可加点白糖和香油。这焦屑跟北方的油茶和扬州的金果粉相似,也是一种方便食品,用于应急。可在餐前垫垫肚底,也可作夜宵,或是解解馋。
焦屑的原料也有用小麦、元麦、大麦做的,不过要预先炒熟,再磨成细末。用锅巴做焦屑,是有条件、讲究的大户人家的专利。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中,就详尽描绘过故乡高邮的焦屑。汪家过去应该属于大户人家。用锅巴做焦屑较为费事,也稀罕。其特点是细腻、爽口、喷香,令人称道。
在我小的时候,一旦闹肚子。我的父亲便用锅巴熬粥给我吃。两顿一吃,好了!您说神奇不神奇,这就是民间验方的功效。
锅巴是可以做菜的,并上得台面的。用锅巴做成的菜肴很多,比如锅巴肉片、锅巴鱼片、锅巴鱿鱼、锅巴海参、锅巴鸡片、虾仁锅巴、三鲜锅巴、茄汁锅巴、口蘑锅巴等等。大凡荤的素的,山珍海味,只要您想得起来的食材,都可用来与锅巴相配。在此类菜肴之中,锅巴全是主料,充当的是主角,是领衔,可见其身份和地位。为保证锅巴菜肴的品质,在我们这儿,很多老字号的饭店都用土灶、铁锅烧饭,为的是保证锅巴的正宗,保证菜肴的纯正。
在锅巴菜肴之中,最负盛名的当数天下第一菜。此菜的别名很多,有的叫“平地一声雷”,有的叫“鸡虾锅巴”。有关天下第一菜的起源,有两个版本:一说跟乾隆皇帝有关,一说与国民党大佬陈果夫有关。皆因离题较远,行文过长,在此不再赘述。
天下第一菜的大致制作方法为:先将锅巴掰碎,约镜片大小,用油炸脆炸酥,放于盘中;再将去油的鸡汤烧开,随即放入虾仁、鸡丝、番茄酱以及各种调料,勾芡后便将卤汁盛于汤盆。往锅巴上浇卤汁,是此道菜的最后一道程序,必须在餐桌并当着食客的面完成,属于现场演示。此处是点睛之笔,更是出彩之笔。期待之时,只见大厨潇洒地将卤汁浇于锅巴之上,刹那间,菜肴便发出刺啦刺啦或噼噼啪啪的脆声。此情此景,令人欢呼雀跃。品尝天下第一菜,要的是情趣和氛围,讲究的是喜庆和欢快。
品尝天下第一菜,速度要快,否则锅巴发软泡烂,便无余味,也有悖此菜的初衷。是故,此菜上桌,群情振奋,“吃情高涨”,眨眼间,一份美食便风卷残云般地被解决了。剩下的就两个字: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