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乖巧早慧,霸占着“小干部”的队伍;女孩比男孩更“冲得出”……近年来,人们总是感叹“阴盛阳衰”。拿什么“拯救”男孩?2012年,上海市第八中学通过自主招生招收2个高一男生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从第二年开始迅速扩大至4个班。
今年,首届市八中学男生班即将毕业,下周,他们就将走上高考考场。每天清晨1000米长跑的习惯未变,每天中午的篮球时光依旧,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他们是否如校长卢起升所愿,成长为“浩然正气、乐学善思”的男子汉?男生班的实验,是否为男孩教育提供了可以复制的经验?
释放天性 随时发问更活跃
冲刺时刻,8班教室里却没有励志的口号或海报,出人意料的“小清新”——后墙的黑板报上,粉色的樱花绽放,来自日本漫画《秒速5厘米》。
墙报作者陈希栋告诉记者,“秒速5厘米”说的是樱花下落的速度。没想到,漫画一出,同学们真的一本正经研究起樱花究竟几秒落下,进而讨论起物理课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有人偷偷在老师实验区域布置了磁力环境,按照常理不会随物体质量改变的重力加速度竟然发生了变化,老师惊诧的表情中,男生们道出奥秘。
在8班班主任叶铭看来,这是太典型的“男生班”玩笑了。“他们随时随地会发问,会质疑,和平行班比起来,他们的课堂更活跃。”叶铭说,从高一开始,他就一直在琢磨,如何释放男生的天性,又维持一定的课堂秩序。男生们喜欢插话,叶铭规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但举手示意即可,不要大叫大嚷,等到恰当的时机,再请他们发表观点。他们喜欢动手,叶铭有意识地增加让他们在黑板上演算、解题的机会,写的人获得了自信,其他同学也往往会目不转睛。
“男生在一起嘛,总想搞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学生会主席、男生吴一凡告诉记者。他曾带领学生会向卢校长提出定期“共进午餐”的请求,向学校建言献策,得到了批准。
高三了,每天被成摞的练习卷包围,练习卷上,有人大笔一挥写上“柠檬”的昵称,有人嫌四个字的名字太长干脆以拼音代替。7班班主任卞慧把这些花样经理解为男生们给自己的心理调剂。“每次一考完,别的班都安静地等成绩,男生班会迫不及待到办公室,或者发微信来问成绩。”卞慧说。
“权威不代表全对,老师不代表老是”“每日一问才能使你更好”,男生们白纸黑字写下自己的宣言,三年过去,自己依旧清晰。
得到信任
学会了自我约束
“管理一个全部是男生的集体,不能太用力。”叶铭说,规矩不能含糊,但方法要巧妙。男生聚在一起,容易“切口”乱蹦,有人甚至觉得,这么说才“酷”,才“像男人”。叶铭拿来一个储蓄罐,定下规矩——请同学们互相监督,谁爆了一句粗口,就得往储蓄罐里扔一元钱,积满了,大家一起去买冷饮吃。“可惜”的是,储蓄罐里累积到30多元的时候,就很少再往上涨了,“脏话基金”终究没有运作起来。
下午上课前10来分钟,同学们陆陆续续抱着篮球走进来。卞慧说,中午打球,也是男生们据理力争的结果。午休打篮球以往是被明令禁止的,因为她觉得,中午兴奋了,会影响下午上课。但没想到,男生班入学不久,她的“禁令”就遭到了挑战。“你们放学打不是一样吗?”“当然不一样,中午的时候有很多同学观战,在女生面前进球多有面子,放学的时候哪有人看啊!”卞慧被他们的直率说服了,约法三章,允许中午打球,但前提是不能影响下午上课质量。
事实证明,男生们挺自觉,激战正酣,也会相互提醒着提前回到教室。卞慧觉得,适度的放手,对男生来说是信任,更是一种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是男生成长的必修课。
培养情商
男子汉学会包容
开班之初,卞慧就曾告诉记者,她带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男生的“情商”。高一开学首日就有同学迟到,从此7班将“守时是帝王的美德”写入班级公约,无论谁迟到,必须大声说出“无理由”三个字,不得找借口。从那以后,迟到者寥寥。没想到,高二学农时,由于一早交通受阻,卞慧自己迟到了5分钟。正当她担心会遭到同学们嘲笑时,离大巴还很远,就有同学跑下车帮她拖箱子。上车后,同学们没有嘲笑,一边告诉她人数已经清点完毕,一边安慰她别着急。卞慧说,孩子们那种男子汉式的包容,让她至今感动。
“行走,思考,阅读”,围绕着三大活动主题,卞慧用女老师的细腻,带领男生班走进社会,去图书馆、博物馆做志愿者,去居委会为老人上英语课,去儿童医院之家奉献爱心,去徽杭古道6小时冒雨徒步……每一次活动策划到执行,她都放手让男生们自己来。她在语文课上设计了“每日一读”环节,题材广泛,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也在话题之列。在阅读和人际交往中,男孩子们的心思也变得细腻起来。“他们惹我生气了,有的会发信息道歉,有的还会在作业本上写一段留言。”卞慧笑道,她希望把一批“有趣的男生”交给未来,“如果将来,他们和另一半吵架了,也能很主动地沟通,生活也会多一些甜蜜呢!”
保持纯真
找到志同道合者
“哎呀,该掌握的早就掌握了,没什么好紧张的,我们是在等高考!”见到记者来访,男生们很快呼朋引伴聚拢起来,大大咧咧在楼梯上坐下,聊起了他们的梦想。
“化学就是他的女朋友!”被兄弟们“起哄”的男生叫彭鑫,一口气报了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等清一色外省市高校,清一色化工类专业。一方面是因为想闯荡一番,另一方面,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金属化工研究方向,外省市高校是强项。
陈希栋填报了一连串的文史哲基础学科。“栋老师”说,他的偶像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他要向偶像一样勇敢,有自己的坚守。
吴一凡和好兄弟李忠阳抱着悬壶济世的理想报考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读医科很苦,为何还要“偏向虎山行”?两人答得爽快,“如果因为外部原因退缩,那就不是真的喜欢了。”另一个兄弟周嘉懿在这次区二模考试中,生物单科得了第一名。三人的高中时光,很多是在学校实验室内度过的。“你不知道,那次他打破了烧杯,搞得满手是血。”面对记者,兄弟间说笑“揭底”毫不客气。吴一凡还凭借着对水培植物和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摘得国际英才奥林匹克大赛银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在男生班,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吴一凡说。卞慧从这些十七八岁的男孩眼中,看到了清澈的“理想”二字。“他们没有功利心,对他们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纯男生的环境,更是让他们互相鼓励实现心中的梦想。”卞慧觉得,男生班的男生,难能可贵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