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名单之前,易北河谷已经有了7座桥,但第八座——出问题了。七座老桥中,距离现在最近的一座桥修建于1935-1936年,假设当年世界遗产已经存在,那这座桥是否也破坏了彼时的景观呢?换过来说,如果再过30年世界遗产组织才建立,那今天修建的第八座桥或许也成为整个易北河谷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被予以高度评价了呢?
一切假设都是徒劳的。易北河谷在被列为世界遗产的那一刻,历史就被定格了,任何新的变动只会被判定为一种破坏,而不是延续。易北河谷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尊重世遗组织的游戏规则,必须在保护与开发问题上慎之又慎,切不可拿到金牌之后我想干啥就干啥,任性不得,乱来不得。
或许这样的规则显得有些严苛,但在世遗问题上,旧的总比新的好。越能保持旧貌,自然越能让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得以体现,这一点是肯定的。毕竟文化遗产具有不可逆性,一旦被破坏,就无可挽回,慎重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