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一座桥以方便德累斯顿的市民来往方便早在1996年就进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瓦肖罗辛桥是1996年市议会立项的旨在缓解交通的建设项目。后来,申遗工作也进入该市议事日程。该市两件大事并行不悖。
2004年,因为河道景观与城市生活的完美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将易北河谷以文化景观类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同时世界遗产组织也警告大桥的建设将影响景观,要求该市重新考虑修桥计划。
随后2005年的全民公决,选票上只有一项——“你是否支持修建大桥”,公决票被68%的人选择了“支持”。这次公投,后来被认为是“社区意愿”的体现,也是“市民反对世界遗产”的最重要依据。
现在来看,这张公决票的内容至少应该列为何修建大桥、修桥与世遗的厉害关系、除了修桥还有无其他选项等等。不说背景,不说前因后果,只列出一个带有明显诱导倾向的问题,显然不妥。
结果,“公投”一年后的2006年,易北河谷就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录。市民发觉后开始频繁组织游行,反对大桥修建。德累斯顿市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警告之后,立刻组织亚琛大学的专家对新桥进行了考察,并得出结论:新建的大桥将破坏易北河谷文化景观。
依据这次调查的结果,以及教科文组织的警告,德累斯顿市积极采取措施,试图中止建设项目的进行,提出修建一条地下隧道,即能解决交通问题,又不影响景观。
最终,桥还是修了,因为德累斯顿的上级政府——萨克森州认为“民意”不可违。
易北河谷下世遗留给我们的警示很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先让百姓有充分的知情权,然后才能充分尊重百姓的选择权,真正让百姓参与城市的文化保护。
李哲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