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是我国抗战历史的符号,恰如其分,永久性地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将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教材,乃是今人和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将铭记:曾有一位学者率先承担起这一责任,他的名字叫“侯仁之”。
侯仁之,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49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兼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个多甲子以来,他为保护中国的文物古迹立下了斐然功绩。
这座曾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设计严谨、结构坚固,那精雕细刻、装饰着神态各异小狮子的桥栏,无不展现出古代匠人卓越的工程技术和杰出的石雕技艺。然而,它历经近800年的岁月侵蚀,再加上长期保护不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已似垂垂老者疲惫不堪,常年频繁使用却未曾修缮,桥体破损严重。“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也就丢了城市的记忆”。侯仁之正是揣着这一理念,当年拖着70多岁年迈的身躯,多次来到卢沟桥察看,与当地政府商讨保护事宜。1985年8月15日,正值抗战胜利40周年纪念日,他发表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卢沟桥所面临的问题,虽然发生在首都,影响却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保护卢沟桥,不仅是历史主义的责任,更是爱国主义的责任”。这位学者眷念文物古迹的殷殷之情和钟爱自己祖国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一石击起千层浪。6天以后,媒体公布了北京市政府的决定:自8月24日起,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人力车通行。此后,卢沟桥得以多次整修。2002年9月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它还与宛平城一同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了7个项目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后备名单,卢沟桥名列其中。可以毫不夸饰地说:卢沟桥有今日之风貌,凝聚着侯仁之几多心血,几多智慧。
这位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被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誉为“中国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其保护卢沟桥事迹可窥一斑。2013年10月22日,侯仁之期颐驾西,但他那光辉的名字将彪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