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这些问题,陆家嘴论坛昨晚的一场浦江夜话,就“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选择”这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几位首席经济学家和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稳健增长,关键还是要进行深入改革。
经济压力来自三方面
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简单来说今年以来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最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产能过剩,以及制造业、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明显的成效,继续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压力过程当中。这给经济运行带来了负面压力。二是去年开始的房地产调整,既有周期性也有结构性。2014年年初房地产投资增速接近20%。但是到现在一年多调整下来,现在5月份只有5.1%。房地产在中国直接影响了60~70个行业,房地产继续在调整过程当中,对一季度经济运行继续产生压力。三是,我们认为是今年新出现的一个因素,地方政府在引导经济或者主导经济运行的过程当中,财力阶段性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今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本付息2万多亿,同时由于房地产的调整卖地的收入明显减少。其他各方面的收入也由于GDP增速下降也在增速放缓。
另外要注意,最近这几年来有一个特点,往往二季度到三季度由于政策推动,短期运行出现一个向上的运动,之后到三季度、四季度又开始往下运动,几乎每年如此,大概最近三到四年是这样一个状况。
连平认为全年经济达到7%左右的增长应该说还是有可能的。明年可能也就是在这个水平上下波动,可能稍微会好一些,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大幅度反弹。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认为目前还是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导致目前经济结构性下滑的所谓“三期叠加”的因素,从目前看,尤其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投资下滑,并没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信号,在明年一定会企稳。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在过去两个月成交量和房价上都出现了非常正面的一些反映,但是新开工面积仍然是两位数的负增长,所以房地产投资到5月份最新的数据5.1%,明年是不是能够保持正的增长,或者说略高一些,从目前看这个问号是非常大的,有可能房地产投资明年继续往下走。
从这个角度看,新的行业崛起还没有足够到抵消传统行业下行之前,我们的经济很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会处于趋势性下滑的通道。
杠杆的乾坤大挪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表示,怎么样发挥政府的力量,尤其是政府的财政力量,用政府投资、政府的采购来带动今天市场,由于外需还没有跟上,内需还在培育,在这方面政府发挥的作用,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连平表示,未来消费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但是真正的动力得确实还是需要深入进行改革。从供给端能够不断进行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但是这是需要有一个过程。没有未来的三五年甚至于更长一点的时间,恐怕很难看到这个结果。
东方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提出一个“移杠杆”的概念。很多研究者说,中国需要做一个去杠杆。邵宇认为中国需要做的不是去杠杆,而是“移杠杆”。怎么样移?用一个戏剧的词“杠杆的乾坤大挪移”。怎么样调整?首先地方政府要把杠杆转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过度地承担了他们所不能承担的一些重要的事权,比如说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本来就应该是中央政府负担的。
第二从平台移向政策性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因为平台承担了它的基本建设任务,而这些任务其实是会形成资产,但是长期是没有回报的,而这个只有最大的融资平台,也就是国开行来做,是最为合适的。因为最为理想的方法让各个地方的融资平台变为国开行的地方分行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三也是争议非常多的,应当由财政移向货币,因为很多人都担心是不是中国版量化宽松或者QE,首先看我们的M2有没有明显上升?没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过12%。
经济主体的杠杆转移,由政府转向居民,包括PPP在内,让民间资本能够进来参与到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的政府部门净资产截至2013年底是35万亿人民币,私人部门净资产是263万亿人民币,负债只有16万亿人民币,是全世界最强悍的。居民怎么样加杠杆,大家看到两融,融资购买资产,这是加杠杆的形式,从过去6月份的3000亿,现在一口气加到2万亿,所以这是居民部门加杠杆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是混合所有制。第三,我们所期望的从传统向新兴转移杠杆,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大家可以注意到资本市场的并购空前活跃,大量的新兴产业通过互联网+,或者各种各样的形式把传统产能加以吸收,并且改造。最后是金融部门,大家都提到金融部门,包括金融环境。首先很正常,商行要向投行转杠杆,因为以前我们的商业银行,他把所有活都干了,又放支持性贷款,又放流动性杠杆,又支持小微和三农,他根本做不过来。
中国社科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提出,不管是大众创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科创中心等等,说到底都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到产业,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缺的是什么?缺的是金融支持,因此要有系统性的金融政策框架考虑。 首席记者 连建明
本版摄影 记者 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