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故事 真诚感情
《春江花月夜》是青年编剧罗周的作品,在前几年举行的中国剧协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的新创剧本推介会上曾出现一家有“女”数家求的状况,除了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之外,中国台湾国光剧团等也都相中该剧本,此次呈现在舞台上的版本也同样是几家合作的结晶,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担任制作方,台湾主创团队参与创作,而演出班底由江苏省昆剧院担任——江苏正是编剧罗周的“娘家”。《春江花月夜》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尚未搬上舞台就好评如潮的戏曲剧本,首演后针对剧目的赞美之词也不绝于耳。著名剧作家罗怀臻认为,这样的剧本不是年年可以碰到的,有其偶然性。
《春江花月夜》讲述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段完全虚构的感情故事,涉及了人、鬼、仙三界。两位主角的三次相遇,还有“神仙姐姐”曹娥的选择,很难完全以“爱情”来诠释,给观众留下很多思考的余地。有观众看完感动不已,甚至有流泪到不得不把隐形眼镜取下的;但有观众认为这只是讲了一个单相思的故事,不明白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罗怀臻对此表示,现在很多戏太强调说什么、太急于解释生活,太功利化了,“我们习惯于这种创作,这是我们审美方面出现的困境。”罗怀臻认为《春江花月夜》这个戏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感悟,表达的是一些生命本质的东西。
全新呈现 旧曲味道
《春江花月夜》邀请了台湾的主创团队,在舞台呈现上颇多与内地戏曲作品不同之处,对此网上评价褒贬不一。一批很少甚至没有看过昆曲的观众对此大都持肯定态度,而对于传统戏曲的观众以及一些内行来讲,则往往有很多不满足。对于写实的“明月桥”、垂挂满台的红灯笼以及各种纱幔,还有最后一场纷纷落下的“花雨”等,都有不少褒贬争议。一位观众认为从该剧中“看到了国光《水袖与胭脂》《百年戏楼》的一些影子与痕迹”。这也并不奇怪,《春江花月夜》的导演同样是另两部戏的导演,而创作团队又同样为台湾团队,事实上《春江花月夜》的舞台呈现有相当明显的台湾国光剧团的影子。
在舞台呈现“创新”的同时,《春江花月夜》的唱腔却相当古典,被评价为“基本是传统的味道”,除了最后一首《春江花月夜》长诗之外,大多数唱腔得到了观众与专家的好评。张军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曾对记者表示:“我希望拿到唱腔会觉得是似曾相识的老曲子,非常平淡但里面启承转合非常汹涌。”其实《春江花月夜》在音乐上也有“大胆创新”,在传统昆曲乐队的基础上加入了两架键盘,并邀请了与张军合作过“水磨新调”的音乐人彭程担任配器,不过从网上评论和专家的采访来看,由于这种创新相当谨慎,所以并未引起太多的争议。
小团大作 尽心尽力
《春江花月夜》是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成立后推出的首部原创作品,也是上海大剧院首次与一家民营剧团联合担任制作方。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旗下除了张军几乎没有什么演员,更不要提著名演员,《春江花月夜》的5位主演来自“五湖四海”。上海剧协秘书长沈伟民表示,这个戏是利用各方资源来打造的,能够呈现到现在这样子不容易。沈伟民认为张军是“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从这出戏可以看到张军的思考和追求,“上升空间蛮大的”。而罗怀臻则把《春江花月夜》同京剧《曹操与杨修》、淮剧《金龙与蜉蝣》、话剧《商鞅》等相提并论,在对《春江花月夜》提出不少意见的建议的同时,还表示另外几部作品在首演时也未必就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作为一个民间剧团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了。
作为合作方,张笑丁对张军和他的团队的执行力颇多溢美之词。她告诉记者,这出戏的创作环节基本都是由张军和他的团队来决定,“艺术生产交给艺术家”,大剧院主要参与了宣传策划、票务营销、艺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并为剧组提供排练场地。对于《春江花月夜》,张笑丁认为虽然可能老戏迷会有不满足,但的确吸引了很多新观众,“让昆曲有生命力了”。她说以前上海大剧院也有很多好的戏曲演出,但观众局限在“一个小圈子”,《春江花月夜》让很多不看戏曲的观众肯进来看,“看完之后没有受打击,以后还愿意再看。”张笑丁特意贴了不少新观众的对该剧的观后感给记者,还表示:“我们值班在大堂粗略观察了,观众群两个特点:一是年纪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几乎没有端着茶壶拎着零食塑料袋的;二是女性相对比例高,和话剧观众群非常接近。”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