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昆曲《春江花月夜》结束了首轮三场演出之后,昨天下午由上海剧协联合该剧四家参与制作的单位在沪举行专家研讨会。从剧本的得失、角色的定位、演员的表演一直到音乐、舞美等各种细节,专家们给出相当多的意见和建议。比较令人意外的是,之前广受好评的剧本成为昨天研讨会争论最大的一个部分。不过,大部分与会专家对于该剧持肯定态度,这是一部相当有潜力的作品,值得花大力气去提高、打磨,使之成为精品。
人物逻辑 有点跳
《春江花月夜》的主线是张若虚与辛夷的三次相见:第一次辛夷无意中看了张若虚三眼,张若虚因此一见倾心、不能自拔;第二次是十年后张若虚的鬼魂在同一地点看到已嫁作人妇的辛夷在祭奠自己;第三次是回生的张若虚依然年轻,遇见了已白发苍苍却依然坚持来祭奠自己的辛夷……由于编剧用典故“譬若阮步兵之哭兵家女”来解释辛夷对张若虚的祭奠,因而似乎辛夷的感情无关乎爱情,而曹娥对于张若虚的感情则干脆不解释,全凭演员、观众自己理解。
对此剧作家黎中城认为:“感觉张若虚也好,尤其是辛夷、曹娥,这些人的内心活动的过程脉络不是非常清楚。当然朦胧一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总要有前后关联的逻辑,现在总觉得跳。几个人物互相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他们既没有多少互动,也没有什么交流,更没有什么碰撞。是不是这个戏就是这个特征?各管各的、各想各的、自说自话,特殊。但是再特殊,毕竟是舞台剧。”
超越时代 有高度
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更是力挺这个剧本:“我们现在有些人鉴赏能力也有所下降,我们看一部作品问他说什么,他告诉我们什么,他对我们当下时代解释了什么,就是这种公益性的解释要求,现在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习惯。这部作品没有迫切地解释下来,它没有回答我们当下需要马上回答的问题,但是让所有的参与者解读出当代。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超越时代的,它是可以囊括我们不同背景的人生的,所以这部作品我觉得如有神助。有一种作品我们称之为好作品,它不一定很完美,但是它是代表着一个时期这个高度的作品,再有一类作品你看上去很完整,但是它是我们日常都可以遇到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是属于前一种。”
爱情基础 不够牢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对于这个戏的故事也持保留态度,认为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基础不够:“这样有的地方不太合理,就在桥上面望了三眼,其实也没有望到,那个女的每年还要祭他,就感觉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还是要讲一点情、一点理,这个可信度是不是还要加强一下?是不是两个人在前面加一个戏,他们有一个见面,有一个眼睛对一对。因为有好的故事大家才能喜欢,有可信的东西大家才能感动。也有人说昆曲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我觉得现代的审美观,男女的戏要加强一点。”
简单故事 也唯美
但《上海戏剧》杂志主编张文军则支持原作的这种选择:“在新编戏当中我们一直追求一个有深度、复杂性,但是在这个戏它开辟了我们在新编戏创作当中的思路,不一定要追求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体现一个唯美的戏,而且这个也是特别符合昆曲的特征,其中这种情怀是跨越了时空的,是埋藏在心底的一种情怀。”
心理距离 守住魂
曾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则表示:“我觉得这出戏保持和还原了昆曲的品格——典雅和精致,这是昆曲的魂。好昆曲是从内心里写景,从情感里描述。我认为昆曲不是建立在戏剧冲突上,它更像一种现代戏剧的表达,它很细腻,散乱当中表达应该表达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从昆曲审美的角度来讲也是有心理距离,我赞同这个心理距离,这个心理距离它是一种特别的昆曲之美,非常重要。”
别开生面 很独特
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也表达了对这个作品的喜爱:“这个戏看了以后大家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这个戏的感觉是特别的。什么特别?一个独特的感觉,这是我觉得非常了不起的,尤其是我们年龄比较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感觉,这是人生经过了很长的经历以后有这个感觉,年轻的作者能够写出这个,我觉得很了不起。我觉得这是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超越阴阳的一个想法,这个感觉在这个戏里面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是有独特主题的一出戏,它是别开生面的,是独特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