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评出首批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这是上海市改善农村生态,推动乡村产业变革的重要举措,它将使都市村庄面貌一新。
但任何事情都有意外回响。评选中,有乡村不情愿地说:“最好别评上!”因为“评上,就‘拆’不了了。”拆,即按城镇化建设。细想来,这是大实话。城市,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拆”了,可以从此与农村说“再见”,切身享受工业社会和城市文明带来的福利。
的确,长期以来,农村生活不“美”。收入与城市差距太大,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枉有一片醉人的乡野风情,也留不住农民。
和每一个都市一样,上海的乡村,不是城市的点缀和附属,而是城市的一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城市的建设用地必须控制在一定比例,超出则意味着城市生态系统失衡,上海已超过这一指标的上限。去年上海召开的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韩正明确表示,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只减不增。这是告诉人们,以土地换发展的方式就此终结,“拆”将永不可能。
乡村对于城市如此重要。它是城市的“绿肺”,人们呼吸着从田野上吹来的清新的风;它是城市的粮仓和菜篮子,上海人爱吃的绿叶菜,90%来自市郊碧绿的菜畦,它出产的粮食更是城市安全的保证;它是压抑的城市居民“透口气”的地方——乡村,又何尝不是城市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但城里人想去的,肯定不是河水发臭、垃圾随处可见的地方。
既然城市与乡村密不可分,就向人们抛出一个深沉的话题:何以爱乡村?
打工的农民有乡愁,可那是想回又回不去的别恨离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的正解,不该只是城市居民高高在上的回望,而应是城市人与农村人共同拥有的美好情怀。
让美丽的乡村更美丽,让农民的生活变富裕。“美丽乡村”便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我到过15个“美丽乡村”之一、上海最后的渔村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这里有保留着老渔村生活格局的房屋改造的酒吧、饭店,摆放着船木打造的桌椅、风格雅致的客栈,能细读昔日渔民生活点点滴滴的渔业文化馆……两年前还被人们投诉的臭河浜,已河水清清,成为村民们休闲放松的场所,曾经布满各种管线的小巷,已成为摄影爱好者拍摄渔村风情的乐园。渔民们靠开海鲜馆、出租房屋,收入大大提高。
疑问自然而来,这是否“面子工程”?即使按照上海市农委的规划,至2020年评出100个美丽乡村,也只占上海村庄的10%。我更想知道,那90%的村庄怎么样?
得到的回答是,上海市于2007年启动农村村庄改造,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规划保留村庄里约75万户农民的生活环境。在村庄改造地区,市农委专项资金每户农户补助2万元。可2万元够做什么?市农委新农村建设协调处处长应建敏说,每户处理生活污水改造就得花1万元左右,还要修桥、修路……更多的钱从哪里来?通过市委、市政府沟通、协调,各个区、县相关建设部门聚集资金,将改造与建设相结合,集中使用。
记者专访上海市农委主任孙雷时,他不无痛心地说,这么多年,我们在改善农民生活上投入太少!这一次,市级财政(含中央)共计投入专项资金约13.3亿元,至2013年末,全市共有630个村改造,受益农户约32万户,农村村内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所有村庄改造至2020年完成,100个“美丽乡村”的评比和建设与之同步。从今年开始到完成全部规划,还将投入40多亿元。
美丽乡村不能只是一具空壳,仅仅改造环境是不够的,如何改变上海农村空心化,让更多中、青年农民看到上海近郊农业发展的潜力,离城返乡,才是美丽乡村的真谛。孙雷说,培训、扶持,培养新兴职业农民,是农民的希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是守住农村的根本。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是上海都市农业的主要形式。更可喜的是,上海市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已制定2015-2017年三年行动计划,这将是上海农业发展、农村改造的大好机遇。
市农委的墙上,有一幅特殊的画,画上繁华都市与青青稻田相映成趣。这幅画意寓深刻,既是都市里的村庄,又是村庄畔的都市,两者相辅相成。看得到城市,也看得到乡村,因这样的眼光,我们有理由期待2020年,上海的城市与农村都能品味到那一份留得住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