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教育学刊》编辑同仁拟去浙江蛇蟠岛观光。一听到这地名,不由毛骨悚然,蟠者,伏也,试想,满岛蛰伏着可怕的软体动物,除了动物学家和探险家,谁不闻而却步?但是有人说,那里是当年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地。值得一看。此话既出,顿觉释然,几十年前演员们已经来到岛上且安然无恙,今日上岛有何惧哉?
渡海登岛,目探脚下,并没有有蛇影,放宽心。行不远,眼前兀立一门框,框上有“海盗林”三个大字赫然入眼,睹此方解惑,却原来此是以蛇喻盗,盗虽抢掠杀人,但早已灰飞烟灭。进门是山,入山是洞,洞如蜂巢,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上开天窗通风采光,不闷热,白天里也无需烛火照明。当年海盗们在此岛上山腹中开凿出前后左右贯通勾连的石窟以为栖身之所,成了一方“山大王”,即使官府的坚船利炮也奈何他们不得。此非自然溶洞,但确是难得一见的奇观。
洞外有许多相连的方形水池,金石为底。想来这是当年海盗们为贮天水凿出,因为海水是咸的不宜饮用。池中俱有水,因无泥,水质清,可照影。“海盗村”后,有一些毗连的破败石屋。已废弃无人居。屋外墙上,倚着锈蚀的锹锄,挂着积满尘垢的鱼篓,想来这个石屋是当年岛上渔民的居所,而鱼篓锹锄则是他们的生计了。据导游说,海盗只袭击抢劫官船商船,并不侵扰岛上渔民,故渔民们不惧海盗,安然耕捕。如此说来,这些海盗劫富不劫贫,这在那个时代,很难简单地判定其善恶。
夕照中移步海边,茫茫海面上,虽不见打桨收网的扁舟,却也有单桅双桅的帆影,海水被染成霞色。面海眺望,耳畔响起《渔光曲》的旋律:“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这部在八十一年前拍摄的影片我看过,但其故事和人物都已如烟似雾胧朦不清。而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的影片插曲却依然清晰地在我记忆的光盘里时时回放。这支歌词句使人想起白香山的《长恨歌》,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融合,俗中见雅、字字精准,而其曲调节奏舒缓,旋律哀婉,表情丰富,但又含而不露,韵意悠长。这支歌以大海为背景,倾吐了渔民生活的困苦,作业的艰辛,内心的凄苦。聂耳对此歌给予极高评价:“《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卖座的一个潮流。”
2005年12月28日,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的《世纪之梦》音乐会上,宋祖英深情地演唱了《渔光曲》。但就音色和演唱风格而言,我以为让毛阿敏演唱效果更佳。背岛面海,心生感慨,海盗早已无踪,当年打鱼的人又在哪里?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但好的艺术作品不会泯灭,依稀听到,《渔光曲》的旋律在海上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