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申城持续高温警报,炎热的天气让人感觉难熬,对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来说,高温也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由于气温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当气温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下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心脏血液供应相应减少;人在高温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心脏的工作量。为预防突发心血管疾病,让患者安度盛夏,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张大东教授给出了以下四条建议。
建议一: 空调纳凉,但避免温差过大
环境温度的变化,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发生改变,健康人体对这种改变可以迅速进行保护性的、适应性的调节,而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的调节机能有所减退。夏天室外热,房间里空调凉,这种反复由热到冷,由冷到热的环境变化,对心血管患者是极其不利的。心血管疾病与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温度过高时,会增加血管血流量,增加心脏压力;而当温度过冷时,会使血管相应收缩。如果忽冷忽热,血管的强力收缩会使冠状动脉内已形成的斑块被牵拉破裂,引起血栓,堵住血管,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因此,开空调不能过冷,以身体一动就微微出汗为好,使身处的环境尽可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
此外,空调房比较封闭,时间一长室内空气浑浊,细菌易繁殖增多,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容易降低血液中的氧含量,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这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危险,可能增加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需要注意调节室内温度,以25℃-27℃为宜,并且多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过心肌梗死、心衰,或者有胸闷等缺氧症状的冠心病患者,需要特别留意生活环境的温差不能悬殊。
建议二:
及时补水,拒绝豪饮冰水
夏季出汗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血小板聚集,冠状动脉堵塞导致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当空气湿度增高,气压相对偏低时,高湿状态下空气含氧量下降,导致人体缺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容易感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严重时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大量出汗后,不能采取过激的降温手段,如洗澡冲凉、大量喝冷饮、直接吹空调,这些都可能导致危险,需要绝对禁止。因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比健康人身体脆弱很多,“冰火两重天”的突然变化和刺激,会导致人体机体环境瞬间发生变化,极易发生猝死情况。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都应多饮温水,每天睡前与晨起后饮一大杯水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液黏稠度升高。
建议三:
遇事心平气和,静养且睡足
闷热天气,人的情绪容易烦躁、植物神经紊乱,其引发的猝死、心梗等心血管急症的概率也会上升。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人,当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后,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此来适应环境。但如果过多地分泌,就会促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血压升高,甚至诱发斑块破裂等。
以上这些与情绪密切相关,因而如何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如果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心脏负荷加大,是诱发心梗的重要原因,遇事心平气和具有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静心就是要防止情绪激动,遇事首先要让自己的情绪平静,避免情绪失控。天热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妨暂时冷静下来,听听音乐,或到户外树荫下散步纳凉。
很多老年人由于夏季天亮较早,愿意早起晨练,但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6时-10时,这段时间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间。因此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进行锻炼。然而,心血管病人如果能每天午睡半小时,则可有效降低心梗发病概率。骄阳似火的天气,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应静养,不宜大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减少户外活动,这样对健康更有利。
建议四:
血压勤测,而不能自行停降压药
张大东教授指出,老年心血管病人的特点是血压波动大,脉压差大。这是由于老年人动脉硬化造成的。近期温度高,血管一定程度扩张,使血压平稳,一些高血压患者看到血压平稳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很不安全,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心血管事件。“高血压是需要连续治疗的疾病,需终身服药。最近高温时期,患者在正常服药的时候如果出现头晕等症状,或者自测血压时发现血压降得特别低,最好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减药或者停药,但一定要勤测血压,最好早、中、晚各测一次,并在天气转凉时及时加用降压药。”
专家简介
张大东 主任医师、教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上海市郊区心血管病研讨会主席,心脏病急重症论坛坛主。曾两次到法国贝藏松大学医学院进修冠心病和风心病的介入诊疗技术。曾被誉为上海瑞金医院冠脉手术金牌医生,荣获过国内两个心脏病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