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最近揭晓,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从八区一县中脱颖而出。闵行区浦江镇新风村是其中之一。按理说评上美丽乡村,村民应该高兴才是,但近日在新风村采访时发现,村民们对“美丽乡村”并不感兴趣,相反相当失落。
新风村坐落于浦江镇东南部,与浦东新区航头镇、长达村接壤。过去则是地处闵行、浦东、南汇三区的交界,地方偏僻,经济落后。从1995年到现在,这个村一直是贫困村。也正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这个村比较完好地保留了“原始村落”的面貌——大片的农田,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这种景象在上海其他农村已不多见。
村民的失落来自和动迁农民的对比。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也渐渐影响到新风村。四高小区就在新风村附近,建设时曾向新风村征用了十多亩地。征地农民的待遇令本村其他村民羡慕不已。征地农民养老金、医保待遇比他们高一大截。老年农民希望动迁,动迁了自己养老、医疗有保障。老人的子女也希望动迁,现在老人生病靠自己的养老金、医保看病是不够的,需要向子女摊派。动迁了,老人就可以不依赖子女了,子女可以减轻负担。另外,动迁了能分到几套商品房,出租后家庭经济状况立马改观。家有婚龄子女的农民尤其希望动迁,儿子谈对象,说起来家里有几套商品房底气就足,现在是“农民自建房”,相比之下差远了。因此,村里老老少少都希望动迁,一步跨入市民行列,和农村说再见。
动迁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轮不上动迁,就已失落,这次评上“美丽乡村”,村民觉得动迁更加没希望了。“估计接下来七八年别指望动迁了”,村里弥漫着浓浓的失落。
评上“美丽乡村”,村民的失落比喜悦多,值得政府部门思考。说实话,“美丽乡村”项目让农村面貌变干净了。村里的河道疏浚了,违法建筑拆了,小作坊小发廊开不下去了,外来人口减少了,但农民觉得还不够“解渴”,农民内心最希望的是富起来。
“穷人翻身靠动迁”是一种短视行为。动迁固然能让农民“瞬间”富裕,但农民从此失去了土地。希望“美丽乡村”项目增加内涵,让坚守农村的农民通过农业发展,走上富裕道路。同时希望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小农村退休人员和城镇退休人员在养老、医保方面的落差。
采访中发现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风村存在“空心化”现象。新风村户籍人口有2000多人。平常居住在村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从辈分上说,80岁以上的是祖辈,接下来是70-50岁左右的父辈,这个年龄段中,当时家庭是多子女家庭。很多家庭中有四五个甚至六七个子女,家中长子和幼子年龄相差较大。到现在的情况就是长兄已七十岁,小弟五十多。村里四十五到五十多岁年龄段的村民留在村里,客观原因是老父母、长兄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主观原因是,自己没有什么劳动技能,外出就业不具备竞争力,顶多在附近找个保安一类的低端岗位。
比这个年龄段小的村民留在村里的很少了。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没有留下务农的。即使有留下的,也被认为“没出息”。
农业走集约化、机械化的道路,客观上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富余的劳动力的确需要转移出去。但是连农村长大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农村的未来在哪里?农业从业人员出现断层,农业的产业空洞化将不可避免。
“美丽乡村”项目让农村变美丽了,接下来希望政府能有更有力的措施让农村、农业留得住年轻人。上海几千年的农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需要传承;高科技、现代化的农业知识,需要年轻人学习掌握。农业太需要年轻血液了。
上海的乡村不仅外表要美丽,还要有魅力,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美丽乡村,面子里子都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