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熬,监狱里有没有空调降温?服刑人员能不能吃冷饮防暑?会不会中暑,中暑了怎么办?申城进入“烧烤模式”,在家中孵空调的家属们格外挂念狱中亲友,适逢南汇监狱举行开放日活动,邀请执法监督员和改造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家属走进高墙,体验大墙内的高温日。不少家属欣慰地向记者表示,实地参观让他们终于踏实了、放心了,与家人久别重逢的服刑人员也格外激动。临别时,老王接过家人塞进袋中的香蕉、糕点,扬起声音告别:“还有一年七个月,快了!”
每间监舍发半块“冰砖”降温
参加开放日活动时,小张的父亲戴着价值数万元的瑞士名表,这是儿子过去“辉煌”时送给他的礼物。小张的家庭条件很优越,妻子如今常住美国,儿子就读于一家双语幼儿园,母子俩正在办移民。享福惯了的儿子能不能吃得起服刑的苦?这是小张父母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事,前几天气温节节攀升,每每打开空调,他们就会忍不住想:“不知道儿子在‘里面’有空调吗?”
小张父母的想法很具有代表性,不少服刑人员的家属都清楚,监狱是惩罚犯罪行为和矫治服刑人员的场所,但同时,他们也希望,家人在大墙内能过得尽量好一些。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夸张剧情,让他们总是很担心,怕家人挨“老大”的打,怕家人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当小张父母走进监区,亲眼看到儿子的床铺、每天坐上三小时阅读四五份报纸的椅子、中午喝的绿豆汤,特别是看到每间监舍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学习劳动和活动的场所都有水冷空调系统,他们大吃一惊。小张父亲告诉记者,他原本以为监舍里肯定不会有独立卫生间,“估计每间也就配一个马桶吧,早上起床就得轮流刷马桶”。他说,还有一个“大吃一惊”是,没想到每间监舍有两台电扇,每晚还会发放一条冰块降温,这样一来,“一个夏天基本能对付了,毕竟儿子是来改造,不是来享受的。我们老两口在家里也放心了,回家后可以向在美国的儿媳妇汇报了!”
保障罪犯合法权利从一根棒冰开始
63岁的原闵行区某单位一把手老岑说,他是去年被关押到南汇监狱的,今年夏季,是他第二次在监狱里吃棒冰。只要气象预报最高气温超过35℃,每天下午,监狱就会给全体服刑人员发一根赤豆棒冰或盐水棒冰,过去经常出入各种豪华饭局、体重一度达到86公斤的老岑说:“过去从来没想到一根棒冰的滋味会这么好!将来出去了,我希望每天能吃到一根棒冰。”
这根小小的棒冰,是上海监狱贯彻依法治监理念,切实保障罪犯合法权利的一个缩影。据南汇监狱负责人介绍,南汇监狱是一所关押老病残罪犯为主的特色功能性监狱,服刑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老病残罪犯,其中还有不少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温天对他们的健康是一个考验,对监管和改造工作的安全性也是一个考验。所以,监狱采取了一系列生活卫生防暑降温措施。
例如,监区内提供十滴水、花露水、人丹等防暑用品,每人发放一把蒲扇;当气象预报最高气温超过33℃时,每人都能喝到一碗绿豆汤;当气象预报最高气温超过35℃时,每天下午向每人发放一根棒冰,向承担一定劳动任务的特殊岗位罪犯每天发放一瓶盐汽水,每晚给每间监舍发放一条冰块;在两个集中关押老年犯的监区,日常劳动和学习活动场所从上午9时起至晚上10时期间使用水冷空调系统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切实防止老弱残罪犯因高温出现身体不适。同时,还结合一年两次的开放日活动,邀请家属走进高墙,亲眼看看服刑人员的一天是怎样过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积极改造。
参加完开放日活动,小张父母不仅安心了,还觉得这对家属们也是一种无声的法治教育,所以,“再远的路也要准时来”。亲情会见结束时,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只有眼见为实,才能更加由衷地告诉儿子,‘保重身体,好好改造’!” (文中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孙云 (张龙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