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次跟团出游都遇到这样的尴尬事:导游举着小红旗指着对面的山峰对游客说,你们看左边那块石头像什么?像不像一只手?像不像猪八戒背媳妇?像不像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在导游看来,山上的石头如果不像点什么,就称不上景点,所以,他们使劲忽悠游客一起做“象形游戏”,让欣赏自然美景变成了乏味的猜谜活动。
当然,一些游客的审美观也并不高明,网上不是有句顺口溜: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说白了,这些游客只是“形”到景点遛了一圈,“魂”却并未相伴而行。
同样是旅游,勤于思考的人往往收获满满。夏多布里昂在欣赏尼亚加拉瀑布及其周边的森林草原时,想到的是人类耕耘过的田野永远无法超越原始的荒野,热爱远离尘嚣的蛮荒之地,或许是对浮躁的都市生活一种无奈的抗争,灵魂只有在那里才乐于扩展自己的想象。那位以《瓦尔登湖》蜚声文坛的梭罗,当他在野外目睹纯美与熠耀的秋阳时,脑海里浮现出一群对自然敬畏有加的“苦旅者”,那缕秋阳犹如奇妙的光照,照射进他们的心扉灵府,给他们带来了物我相融的更大彻悟,秋阳本来无甚神奇,梭罗却刻意将其人格化了。一生执着地寻找专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无甚神奇恰恰是梭罗的神奇之处。其实,当你怀着感恩之心踏上漫漫旅途时,即便是路边邂逅的一草一木,有时也能触发深沉的思考。比如牛蒡花是一种很普通的花,但生命力异常坚韧,被车轮辗压后,仍能歪着身子生长,就是这株被遗弃在路边的倔强的牛蒡花,让托尔斯泰联想起生活在俄罗斯边陲的高加索人,并据此写出了晚年最后一个中篇《哈泽·穆拉特》,旅游带给他的岂止是一点点看山观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