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本报首席记者
【嘉 宾】
徐俊
戏剧导演 沪剧王子
金培达
香港著名音乐剧作曲
金像奖、金马奖得主
主持人的话
感怀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向犹太人敞开怀抱的历史,戏剧导演徐俊联手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创意了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该剧将于9月3日在文化广场首演,借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如何做音乐剧,始终是一个业界难题,其中涉及到大至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小至中文音韵与西洋旋律的奥妙。我们邀请徐俊与多次获得金像奖、金马奖的电影配乐、音乐剧作曲金培达,一起来聊聊中国的音乐剧。
A 悲壮的主题容易与音乐融合
星期天夜光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太多的题材可以选择,为何会想到选择“犹太人在上海”这个题材?
徐俊:这还得提到我大学老师、原上戏院长荣广润。3年前,在一次谈话中,荣老师告诉我他心里酝酿一个题材好几年,那就是“犹太人在上海”。他觉得这个题材做音乐剧非常合适。音乐剧选题很重要。“犹太人在上海”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反映人性、追求和平,反映正义和邪恶较量的题材,同时具备中西方的文化元素,且用中英文对唱,形式和内容都适合音乐剧来表现。当荣广润老师这么提议的时候,我觉得,反映“犹太人在上海”这段重要历史的使命已经落到了我们身上。我算了一下时间,当时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还有三年时间,只要花精力、花时间、用功做,这个想法定可以实现。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成就于恒源祥。恒源祥集团刘瑞旗董事长对犹太文化研究了很多年,他很了解犹太文化,当我向提出这个想法时,一拍即合。音乐剧如果脱离了恒源祥的文化认知和支持,是做不起来的。
星期天夜光杯:为什么觉得这个题材适合音乐剧来表现?
金培达:“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和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之间有一种天然的配合。凡是涉及战争故事,总会有些生死离别和壮烈牺牲的情节。这段历史,如果你只看文字或者看纪录片,会有一种真实感,它向你提供和解释这么一个事实。但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可以让这段历史获得观众的共鸣。音乐的魅力就在于透过旋律和歌词,与观众之间建立心灵的交流。
音乐剧的题材可以有很多种类。但是,关于人性的悲壮的主题更容易与音乐融合,这也是“犹太人在上海”能够做成音乐剧的原因。
主持人:创作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克服?
徐俊: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都是历史背景和一些记忆碎片,缺少完整的故事,而我和荣老师从一开始就建立了要讲述真实故事的创作原则。于是,我们请教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文化研究中心潘光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历史,寻找真实故事。一次又一次,潘光教授不厌其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终于,找到一个故事,成为音乐剧的核心事件。然而,真实的故事篇幅有限,我们必须要在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这样一来,我们光确定故事大纲、人物设置,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犹太人在上海”这段历史,记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光荣,记载了上海人民的大爱和大善,记载了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共患难的真情。因此,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不能脱离真实性,绝不能杜撰。
B 音乐剧既要强调故事也要突出音乐
星期天夜光杯:音乐剧是先谱曲还是先写剧本,抑或先写歌词?较为科学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
徐俊:没有绝对性,从我们这次的实践来看,或者说,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模式来看,我认为,先要有一个扎实的剧本。我不赞成音乐剧可以淡化情节、淡化故事的论调。音乐剧一定要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没有好的故事,难以想象如何产生一部优秀的音乐剧。
有了剧本,作曲家根据剧本,进行分音乐段落,有了音乐之后,还需专业填词。我认为音乐剧创作较为科学的顺序:有剧本,再有音乐,再有歌词。
金培达:其实音乐剧是分很多种类的,这十几年比较流行的音乐剧种类都是“故事音乐剧”(Book Musical)。这类音乐剧需要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所以“故事音乐剧”的创作当然还是先要从一个完整的剧本开始。
最早期的音乐剧在美国出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堆歌舞表演,用一个非常简陋的故事串在一起,后来才发展到“故事音乐剧”和其他如“概念音乐剧”和“舞蹈音乐剧”等不同种类。像《猫》(Cats),《伴侣》(Company)这种概念音乐剧,创作都可从先写歌开始。现在我们有机会看到的音乐剧以“故事音乐剧”居多,未必有机会接触其他的种类,很容易让人认为音乐剧只有一种形式。所以要谈音乐剧创作较为科学的顺序,大前提就是先看要创作的音乐剧种类。
星期天夜光杯:《犹太人在上海》称得上是典型的故事音乐剧吗?
金培达:是的,我们根据历史创作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用音乐、歌词、对白和舞蹈去配合情节和人物的情感起伏。但其实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需在故事里找到一个核心的主题。这是在任何剧种的创作里都不能缺少的一个过程。
“犹太人在上海”里面说到了民族融合,互相帮助,这些其实都是最表层的东西,它里面的到底是什么呢?这种民族融合,互相帮助是从哪来的?我想,可能因为是这个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有过患难的经历吧。本来这些不同文化,相距千万里以外的陌生人,是不会来中国的,你不会和他们有任何连接。但犹太人因被逼害而逃亡到上海,中国当时也正处于一个相当艰难的年代。两个民族就在彼此身上找到在压迫中活下去的鼓励和勇气。而民族的融合,互助的精神,相信就是来自于大家明白和感受到对方的痛苦。
“患难”这两个字就是这个戏的核心关键词,只有经历过患难的人才能真正地去感同身受别人的苦难。
C 音乐剧总监要与导演保持一致
星期天夜光杯:音乐剧导演遇到音乐问题,是听音乐总监的还是自己决定?
金培达:其实我们常常都在差不多的时候发现问题,都会抢着先提出。
徐俊:发现了问题,导演和音乐总监必须保持高度一致解决问题。
金培达:可能我跟导演的审美很接近,很多时候没经过沟通,大家都看到同样的问题。导演好几次正要准备跟我说之前,我音乐小样出来时却已把他的疑难先解决掉了。
徐俊:有时候音乐会补充我很多内容,丰富了我的创作。我觉得我们创作方式很好,是合作的关系。我每次排练前都会去金老师那儿,我们一起把音乐理顺。排练完,我们还会碰头,完善音乐与表演的关系。我们的这次合作非常默契,非常愉悦。
星期天夜光杯:音乐剧导演应该具有什么素质?
徐俊:音乐剧演员要演唱、表演、舞蹈三结合。我以为,作为音乐剧,演员的歌唱固然重要,舞蹈也如此,但歌唱和舞蹈是表演的一部分。故而,音乐剧导演要具备让演员以歌舞有机地融入到表演中去,通过表演最终完成人物形象刻画和塑造的能力。音乐剧导演要有能力用音乐形象建立叙事方式,表现舞台风格,展开场面调度。
星期天夜光杯:这样一部中英双语音乐剧如何做到韵律和谐?
金培达:这的确有点难度,但我没有特别刻意去想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很自然地会以自己多年累积的审美来作出判断。我在美国住过十几年,也试过英语歌的创作,所以我也会有一些西方的旋律感,最后是填中文词还是填英文影响不会太大。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分区,而是音乐出来的时候能不能表达戏里人物的情绪。
这个剧讲述的是犹太人发生在上海的事,所以在音乐风格上也要有一种中西审美的平衡,尤其在一些犹太人和中国人一起唱的歌里,需要融合西方音乐剧的旋律美感和一些适当的中国元素,这是个很有趣的挑战。
徐俊:白先勇先生曾经说过“表演艺术要被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接受,它一定在美学上有一种超越。超越它的文化阻隔、语言阻隔,有直接达到人心的这种力量。”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就语言问题我们尝试“超越”的实践,剧中人物用中英文对唱,具备得天独厚的基础。每次音乐小样进到排练厅,演员听过之后都有掌声,以色列演员和中国演员都会一致叫好。中英文歌曲很流畅,不别扭,音乐很和谐。金老师是上海人,又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学业是在美国完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国际文化的相通的背景,是做不出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的。金老师精益求精,每次修改音乐,他都会说:“这样不是不可以。但是,可以更好。”
星期天夜光杯:中国音乐剧整体状况并不如意,为何还要坚持做中国原创音乐剧?
徐俊:因为不如意,所以要坚持做,直到如意。起步的时候,一定是会遇到困难,遭受挫败,我希望看到见证中国音乐剧成功的那一刹那。
金培达:动力就是喜欢。如果我喜欢做这件事,并且我足够认真的话,可能会成为大时代的一个标点。虽然结果是我无法控制的,但我们还是依然尽全力做到最好。
星期天夜光杯:有走向国外、巡演世界的计划吗?
徐俊:已经接到了以色列和意大利发出的明年的演出邀请,美国、英国等国正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