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绘的绝唱
郭顺智
  ◆ 郭顺智

  近日,由17位影院老美工师创作的抗战片手绘海报展举办了。我因故未能参与,但作为见证中国手绘电影海报四十年历史的老美工,愿意来谈谈手绘电影海报这坛芬芳四溢、醉人心田的老酒……

  毛遂自荐踏入门

  上世纪,申城电影院都有称之为“眼睛”的海报专栏,小至四平方米,大至二十四平方米,都是手绘而成,人见人爱。计划经济时期,电影海报是唯一的“广告”,一枝独秀。直到国际饭店顶端出现“日立牌”广告,商业广告渐渐取而代之夺人眼球,影院门口的电影广告才渐渐只能孤芳自赏了。

  在西方,影院门口张贴的海报都是印刷品,因此他们没有专职美工。而在我国,有一支庞大的影院美工队伍。这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好莱坞电影随着新中国诞生而销声匿迹,影院门口广告成了“无米之炊”。受国力和技术制约,加上西方一些国家的封锁,手绘电影海报应运而生。社会上能写善画者渐渐形成了数以百计的专业队伍。

  我从小喜爱画画、喜欢电影。踏进这一行,是我二十岁那年,正逢建国十周年。

  我住在闸北区,那天,经过芷江西路,看到新建的星火电影院已经落成了。我之前零零星星地做一些小工,业余画画,此时突然想到,这不是一个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的好机会么?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二天我就带着自己的作品,跑到了区文化局,提出请求:我想进电影院做美工!说起来,我也只是抱着“瞎试试”的态度,没想到,一个礼拜后就接到了通知:去文化科领通知,去电影院报到吧!

  面对这样一份可以实现梦想的工作,我欣喜若狂,根本不在乎条件(先是作为临时工,工资九角一天),废寝忘食地就投入了工作。我的努力换来了转正的机会,但又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考验:一是政审关,二是淘汰关,三是取代关,关关命悬一线。最后二选一时,一位基本功比我扎实的应聘者因海外关系被淘汰,我才成为幸运儿留下来。

  但想就此稳坐钓鱼台也绝非易事:影院是党的舆论工具,“咽喉”,美工手中的一支笔,非同小可。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地笔耕苦读,以至于把眼睛都画坏了,成了“独眼龙”。

  我画的第一张电影海报,是赵丹女儿赵青主演的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宝莲灯》。当时是由片方提供海报,各个影院的美工摹画。由于是第一次,画了好几天,画好之后,简直舍不得拿出去贴着任它风吹雨淋——手绘电影海报毕竟是“短命艺术”,一张海报的寿命,也就在一个礼拜,等下一部电影上映,就得把前一张海报撕掉。条件所限,张贴只能用浆糊死死粘在墙上,所以,海报撕掉,也就等于毁了。为此,我动了不少脑筋,比如,只粘四个角,或者用东西压住,无奈都无法起到固定的作用,最后,不得不狠狠心,在海报背面刷上浆糊……

  这样的纠结与阵痛伴随我好几年。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亲手撕掉那费心劳血画就的电影海报,足有三千张之多。后来尽管用相机拍了一些,也复制再创作了一些,终究还是弥补不了遗憾。

  呕心创作起风波

  画得多了,我越来越不满意“摹画”。在我看来,有些海报,画得真不咋地。更主要的,是我创作的心,动了;创作的手,痒痒了。

  我创作的第一张电影海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英国故事片《巴格达窃贼》。画稿只有1/8开那么小。这个“乳臭未干”的处女作,我珍藏了五十多年,今天看来,无论海报语言还是绘画元素,都称得上无懈可击。反复欣赏自己的作品,我再也按捺不住创作欲望,一发不可收地画了许多小稿:《侦察兵》、《基徒山恩仇记》、《滴水观音》、《沙器》、《竹》……我的创作,也得到了影院的认可,从此,影院的墙上,贴出来的,是我的“原创作品”。每每贴画,都会引来许多观众的“围观”,他们评头论足之时,就是我最享受的时光。

  然而,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忠诚与执着常常被误读,直至被压制与愚弄。沪上一家影院因《多瑙河之波》女主角画成袒胸露背,遭报纸点名批判,由此引起不大不小的“地震”。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因率真指权雄,一夜间我成了“现行反革命”。我手绘的苏联故事片《攻克柏林》海报被误读,无端扣上“为法西斯招魂”大帽子,惊动市公安局,又是拍照又是取证……

  粉碎“四人帮”,余波仍未平。我的作品再次被误读,并革职降薪。我呕心沥血创作的日本故事片《吟公主》,曾受到著名油画家方世聪点赞,说画中一块绿颜色用得“即大胆又独特,很是不容易”。如此一幅优秀作品,却被扣上“黄色有毒”之罪名,展出第一天,便从人民公园展厅中撤下。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吟公主》被南下的北京同行一眼看中,聪明的北京人以“学术批判”的名义将作品带回北京,最后在“北京上海电影宣传画联展”中亮相,后来由知识出版社连同我的另一幅作品《春雨萧萧》一起收编入书,雄辩地印证了一句名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无影造墙”风景好

  手绘电影海报在电影制片厂也曾风生水起。上影、北影、长影等名厂在上世纪五十年末六十年代初,曾邀请知名画家为新片设计并手绘海报,程十发、廖炯焕、黄胃、徐达等都曾经激情挥毫于方寸之间:《林则徐》、《甲午风云》、《阿娜尔汉》、《女理发师》……众多出自大师之手的作品至今令人难忘。而如今,影院美工异军突起。自我们这批人起,彻底改变了申城手绘电影海报水平滞后的局面。沪西电影院的徐维豹、曹杨电影院的董培盛加上我,人称“三剑客”。领头羊效益产生,美工抱成团,互帮互学。

  影院美工受到了制片厂的关注与青睐。上影厂找影院美工汤义勇参与设计电影海报。电影的美工不服气了。怎么办?大家纸上见高低,作品分高下。双方拿出作品来,一场“比稿”之后,对方哑口无言,甘拜下风,选择主动退出。毕竟,电影美工擅长的领域不是平面设计。厂方干脆“人才引进”,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三四个美工组成一个团队。如此这般,上影厂的海报成了“风景这边独好”。

  过去是自己搞创作,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如今正式受人委托约稿,创作空间与自由度要小了许多,想要游韧于方寸之间,并非易事。看剧本、观毛片(无声)后创作,再从至少二人小稿(每人两幅)中选定一幅修改充实画成正稿,方才能送北京印发全国。

  比较难忘的,有两部影片。

  导演胡立德原是大导演谢晋的副导演。《血战落魂桥》是他独立导演的一部剿匪枪战片,因此他对该片海报设计寄予了厚望,特地设宴款待我。一个导演请一个美工吃饭,当时真可谓是破天荒啊!我也没有辜负他,很快,一幅主题鲜明、形式独到、手法多样的作品呈现在胡导眼前,如释重负后的他传递出喜悦眼神,我会神地回敬一笑。后来比稿时,这幅画果然无悬念地获得了胜利。

  潇湘电影制片厂导演胡冰拍摄了新片《跨界大劫案》,可是找不到称心的美工。无奈之下,专程到此时已名声在外的上影厂搬救兵。上影厂找我去。无巧不成书,之前我曾在华东六省一市展中获奖,而获奖作品《一个女演员的梦》,正是胡导的作品。原本一脸忧愁的他立马喜上眉梢。可出乎我意料的是,之后交到我手中的一大叠剧照,却都效果不佳,没有一张可以派上用场!一时间我慌了手脚。苦心冥想之后,我决定来个“无影造西墙”——抛开剧照,以角色的身段,自行构图、设计。一幅强悍的卫士形象以及充满枪战片那暗流涌动的气氛的作品呈现在胡导眼前,他十分满意。

  此外,《快乐的单身汉》、《不是冤家不碰头》《月亮湾的风波》、《天朝国库之谜》、《偷拍的录像带》等电影海报,都出自我手。

  老骥伏枥办个展

  电影海报成败关键在创意设计。要有夺人眼球的形式和画面效果,必须要有不走寻常路的智慧与勇气。我画了不少“出格”然而效果奇佳的作品: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和《菊豆》,用寓意手法渲染影片主题:一件破旧红色绒绒衫,一只女人渴望之手;《一个女演员的梦》偶然间将小稿一倒,便倒出新与奇;轴心构图是大忌,一般都要回避,而根据影片主题,《人世间》《兰陵王》均运用轴心构图法……

  1978年第二届上海电影海报创作展,主办方要求我画一幅《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何推陈出新,颇费脑筋。我画了第一稿,不满意;第二稿,又丢弃了。反复思考下,我想到了木刻:木刻的线条笔力扎实深切,恰能将旧社会妇女哀愁的冤魂勾勒铭刻于历史之中。背景则用切题的滚滚江水,右上角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沪上知名书法家吴建贤来题写。当这幅作品在人民公园展出时,孙道临驻足欣赏久久不愿离去,说了四个字:“浑厚、深沉。”

  这些作品均被列入示范教材。

  上海电影海报创作展从19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9年的第八届,全国而言,十分罕见。1999年是创作展最后一届,同时也是我的退休之年。我四十年之久的从业经历,业内堪称唯一。四十年,我由小学学历而成为高级美术师,从一介布衣成为“英才奖”得主,从草根画家成为手绘电影海报个展全国第一人……

  退休后第一天第一件事,便是整理保存下来的手绘海报作品。正如前文所说的,大多数海报,都随着时光撕去;其中还有一幅,是“忍痛割爱”,送给朋友的——那是一幅《渡江侦察记》。这个朋友曾是我的学生,后来被评为“中国旅法十大画家”,在拍摄介绍他的影片时,要追溯他的创作来路,于是来看看他的启蒙老师。他看到了我的作品,爱不释手,最后,这幅我自己也十分喜爱的《渡江侦察记》,连同一幅肖像油画,一起送给了他。

  如今我手头保留的,有的是参加历届大展的作品,有的是我自己实在喜欢、从而又翻画一幅的作品,还有的则是贴在四平方米的电影橱窗里的小海报。算一算,有六十多幅。跟我画过的三千幅的数字相比,可算沧海一粟;然而在业内而言,可说极为难得。我花了近一年时间修复、装裱,于2001年6月,在上海影城举办了“郭顺智从影40年电影海报创作展”。2006年元旦,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个展又在我故乡江苏省兴化市郑板桥纪念馆隆重开幕。

  世纪绝唱的大幕一次次冉冉升起,又一次次徐徐落下。随着电脑取代手绘,一代人辉煌已到此结束。2001年,美工圈内的老朋友们曾设想搞一届电脑制作的海报大展,终因诸多因素,尤其支撑手绘电影海报这片天的队伍不复存在而流产了……然而,电脑时代,复制粘贴方便,近年更出现了为人诟病的“抄袭风”,令人叹息。殊不知,创意设计过去绘画技巧代替不了,今天电脑同样代替不了。

  去年,沪上已退休的美工精英们策划用手绘形式,重新创作抗战故事片海报,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无奈,我因患上黄斑变性,看不了,写不了,更画不了。对我这个视画为生命的人而言,未免太残酷了。如今这个画展已经正式展出了,遗憾与祝贺之余,我仍然对手绘海报情有独钟。换个角度想,这也许是上苍的一种眷顾方式:“你太累了,该歇歇了。”画不了,就零距离凭感觉艰难地爬格子,以此为梦想点赞,为青春写照,为岁月留痕,为历史注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街拍/目击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08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亲子阅读/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专版/金色池塘
手绘的绝唱
广告
广告
新民晚报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B10手绘的绝唱 2015-08-30 2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