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踢球大声叫喊
昨晚8时许,记者来到古北路530弄70号徐先生家中,推开客厅南面的窗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健身场就在楼下十多米开外,紧邻着学校的体育馆。虽然天气酷热,但球场内依然灯火通明,16名年轻人分成两队,激战正酣,球员们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叫喊。球场外,还有几名“拉拉队”助阵。
十多个回合结束,进入中场休息,但有些队员仍不甘寂寞,留在场内玩起了射门游戏,踢出的足球屡屡砸中球门后方的铁丝网,“咚咚”的撞击声,响彻球场上空。
刚睡着又被吵醒
“今天气温高,来踢球的人已经算少的了!”徐先生告诉记者,他2010年入住该小区时,对面的这片球场还只是水泥地,平时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两年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对这块场地展开整修,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灯光球场,并向社会有偿开放。
从那以后,附近的足球爱好者们便纷至沓来,每天从上午八九时一直踢到晚上10时多,“最热闹的时候,球场内有四五支球队轮流厮杀,我们常常刚睡着,马上又被吵醒。”除了不绝于耳的噪声,球场内的刺眼灯光,对于居民来说也是个“心病”。记者在徐先生家看到,居民楼的外墙已被照得雪亮,而在屋内,即使拉上窗帘,仍会有白光映射进来。
交涉收效甚微
徐先生说,从去年开始,他就多次向学校反映过此事,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开放球场是为了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体育锻炼我们当然不反对,但总得有个度,至少不能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吧!”徐先生的话,也道出了楼内所有居民的心声。
记者随后来到足球场内,一名负责场地预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之前确实接到过附近居民的投诉,为此他们已经将关门时间从晚上10时提前到了9时,并叮嘱健身者在踢球时不要大声喧哗。
但对于这样的回答,徐先生并不接受,“足球本来就是一项团队运动,踢比赛不可能不发出声音;再说,提前一个小时关门也没什么作用,很多老人晚上七八时就要睡觉,9时散场还是会影响他们休息。”
多为居民着想
在全民健身越来越红火的当下,类似的球场噪声扰民现象已非个例。记者致电市环保热线,工作人员解释说,2012年,本市曾发布《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但该规定主要针对公共场所内使用乐器或者音响设备健身娱乐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至于球场上人为喊叫以及踢球时发出的响声,只能靠双方协商解决。
市民希望,健身场所能多考虑周围居民的感受,如夜间关闭球场,而前来锻炼的市民也不要大声喧哗。 本报记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