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抗战老兵共同受阅,这在中国阅兵史上还是首次。“感恩国家,这是天大的荣幸。”阅兵前夕,记者在老兵驻地拜访了姜老,他说,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两党老兵一起受阅,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国破家亡 15岁毅然参军
白发苍苍的姜立诚依然精神矍铄,虽然听力有所下降,但只要和他说起当年抗战的片言只语,他马上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
8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姜立诚靠在宁乡县城当学徒为生。1938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宁乡,县城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年仅15岁的姜立诚毫不犹豫报名参军。“我一个细伢子(小娃娃),那时已经没了去处,只有抗日打鬼子。这不仅是我个人唯一的出路,也是整个国家唯一的出路。”姜立诚回忆说,3个月时间,宁乡县就有1000多人报名参军。
1939年3月,姜立诚前往长沙,被编入第九战区司令部副官处。在炮火洗礼下,年轻的姜立诚很快成长为一名老兵。1942年3月,因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参战有功将士均被表彰,姜立诚“连升三级”,晋升为副官参谋,负责文书和情报工作。
初通日语 协助审“舌头”
当时参谋处有两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每天轮流在收音室,监听日本电台发出的广播,将有价值的内容翻译出来。第九战区驻扎在各地的部队也会及时送来战事动态消息。姜立诚将这些情报筛选整理、统一誊写,作为机密件送给参谋长或科长以上级别长官看。
虽是文职,但姜立诚每天都能从情报里感受前线战斗的惨烈。“日本鬼子在当地想尽各种办法残害老百姓,他们把带有鼠疫病毒的跳蚤放在瓷坛里空投,跳蚤到处乱飞咬人,病毒很快就传播开来。常德城里非战斗伤亡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
姜立诚少年时学过日文。一次突袭,司令部抓到两个日军俘虏,这两个“舌头”对于了解敌人在城内的布防情况很重要,但当时负责审讯的一位军事法庭的法官不会日语,一筹莫展。姜立诚正好路过,便自告奋勇充当起翻译协助审讯。姜立诚说,审讯中,俘虏交代自己是日本的大学生,被强行抽来当兵的。
死里逃生 坚信必将胜利
1944年长衡会战爆发,那是姜立诚印象里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日军狡猾地用剪刀战术,从洞庭湖向南迂回,绕到岳麓山后包围了位于湖南大学内的指挥部。
姜立诚回忆,当时真是死里逃生,部队牺牲惨烈,第十军全军覆灭,长沙沦陷,第九战区开始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战。
1945年,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姜立诚与战友们在宁乡县城接受日军投降。回忆起胜利日的荣光,姜老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牢牢地抱着必胜的信念。
这种信念,来自于他从文书情报中读到的中国军人气节。“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负责守长沙的第十军,将士个个于战前预立遗嘱。预十师第28团官兵,跟日本人肉搏拉锯10余次,最终只有50多人活下来。”
本报记者 潘高峰 鲁明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