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叙利亚儿童伏尸海滩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世界各地的网友和艺术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悼念这个孩子。为逃离被战火笼罩的家乡叙利亚而丧生,远方的人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来自这个国家的灾难,最近几天,不仅这个孩子受到外界的关注,有关叙利亚难民问题也逐渐清晰,尽管此前这一话题受到媒体的关注,互联网舆论上已经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借助这一张照片,“欧洲二战后面临的最大难民潮”似乎才成为确定的事实。
互联网上不乏叙利亚战乱的新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爆炸袭击的报道,对于外界而言,这种新闻就如同其他局部军事冲突一样,尽管让人同情当地人的处境,但实事求是地说,随着类似新闻不断地累积,大家难免有些阅读疲劳。这一次儿童伏尸海滩的照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比过去类似的新闻更恸人,弱小的生命和他的家人一起,因为战乱而阔别人世,在那张让人不忍直视的照片面前,任何文字都显得苍白,叙利亚战乱让无数人因此感到不安。
关注叙利亚战乱的人或许记得,此前不久,一张叙利亚女童投降照同样在互联网上传播极广。回顾叙利亚战乱的新闻报道,真正让人触目伤怀的不是各种有关死亡人数的报道,而是承载大量苦难内容的照片。不难发现,它的确符合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逻辑,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热点的产生并非偶然,面对群体不幸的报道,人们的悲悯情怀只有经过强烈刺激才会产生。在如今的叙利亚,战乱已经不是新闻,儿童伏尸海滩这类极端现象才让人侧目。
对于任何遭受苦难的人来说,上述传播逻辑都显得残酷。最近几天,互联网上有关叙利亚战乱的发言突然活跃起来,就连那些不大关注国际新闻的人也忍不住就此话题说上几句,各类国际人道组织也就此发表言论。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将面临有关难民话题的知识普及,比如,历史上出现了哪些重要难民潮,各国如何应对难民,民间组织又该承担何种角色。外界的关怀显然受到那张儿童照片的影响,似乎到这个节点,叙利亚难民的遭遇才就此确立国际影响。
什么样的新闻会成为爆炸性新闻,怎样的素材能引爆互联网,在这样一个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叙利亚的难民遭受了长期的苦难,对于新闻受众而言,这样的新闻也会给人以切肤之痛的体验。叙利亚的战乱是否会因为这张照片而出现转机?姚晨说“愿我们的孩子永远不会遭受战争的蹂躏”,这是包括叙利亚难民在内的很多人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