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国家艺术杂志/设计周·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生态与设计跨界融合
任文伟
  ◆ 任文伟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江生态足迹总监、上海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生态研究与保护的工作者,地球环境被破坏、大自然在哭泣的现状一直让我十分伤感。从当代环保思想的启蒙者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到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失衡的地球》,再到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先生的《崩溃边缘的世界》,每每阅读,我的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人类拯救地球环境的集结号虽已吹响,但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并不多。相信很多普通人与我一样,已然警醒,但除了担忧,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5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设计师们用生态与设计跨界融合的方式,告诉世界,他们的绿色生态理念和呼唤人们一同拯救地球的方式。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流程中,增加对环境的思考,减少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倡导形成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上海中心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结缘于去年的一个偶然。作为一家环保NGO,在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将艺术装置作为推广绿色、生态和环保理念的载体,与怀揣着绿色生态梦想的设计师们共同头脑风暴出了“能量公园”(Power Park)这一太阳能艺术装置,并在2015年“地球一小时”的活动中惊艳亮相。通过这个装置,公众与太阳能应用的距离因为一个艺术设计而被拉近。

  从那一刻起,我们对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做环境保护的人,常常觉得自己不仅在从事一份有技术含量和高尚的职业,更在做着规划地球绿色未来的艺术活;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艺术工作”,却因为专业门槛过高,不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而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则不同,它是设计师自身与环境的对话,更能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传递开来,获得更多普通人的共鸣,引发进一步的行动。

  绿色生态与设计的跨界融合,在为生态保护打通一条崭新的道路的同时,更为设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设计的灵感却是无穷的,能把无穷的灵感用到有限的资源保护中,让生态的理念为更多的人所拥护,并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试想,还有什么比万众一心,共同改善我们居住的星球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3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4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5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评论/专栏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评论·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4版:百姓金融/金融城
   第B05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6版:房产在线/金融城
   第B07版: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9版:专版
   第B10版:基金纵横/金融城
   第B11版:家装专版
   第B12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13版: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金融城
   第B15版: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设计周·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周·人物
   第C04版:设计周·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设计周·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6版:设计周·系列活动/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8版:专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10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设计无界
新手工艺之匠人精神
当生态与设计跨界融合
设计赋予技术情感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设计周·人物C03当生态与设计跨界融合 2015-09-26 2 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