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制售假货成了少数地方的“畸形GDP”。部分制假者拥有一流的产品制造能力和完整的销售网络,却未能创造自主品牌,只能靠假货饮鸩止渴,最终越陷越深,进退两难。
售假店铺表里不一
在一些地方,由于打假“风声”紧,假货市场转入“地下”。有的商家“挂羊头卖狗肉”,演绎现代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位于上海七浦路的联富服饰市场地下一层,与轨交10号线天潼路站相连,市场里多是小店铺,破旧且档次不高,其实里面暗藏玄机。
一名季姓“黄牛”带记者来到一个卖皮带的店面,店主出门拿货前先将布帘拉起来。“黄牛”说:“不敢明目张胆地摆出来,政府会查的。”
此前,上海市曾对位于南京西路580号“淘宝城”内的30余家售假店铺集中打击,当场查获大量山寨名牌箱包服饰。办案人员发现,这些售假者在店铺门外,包括走道和大厅,都安装了监控探头。店铺实际面积非常大,设置三四道暗格,在最里面的暗室还设置了一个约50厘米高的逃跑通道。
而在广州桂花岗皮具市场,假货“大本营”藏匿于广州白云世界皮具贸易中心周边的民宅。
打假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公安、工商、质监等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执法人员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
2014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依法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6.75万件,涉案金额9.98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55件,涉案金额4.8亿元。
与此同时,全国质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91.4万人次,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7.7万起,涉案货值60亿元。因假货备受困扰的一些电商平台也加入打假行列,并与监管部门合作。
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打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一些领域的侵权假冒行为仍然比较突出,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广东、浙江、湖北、江苏、河南、福建、上海、安徽、广西、四川等10个省份查处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最多,共计27318件,占全年总数的73.39%。
恶性循环何时休止
一些假货团体仿造能力之强,几乎匪夷所思。那些以假乱真的“正宗假货”,制假者往往引以为豪:“连我们自己都辨不出真假。”
拥有一流的工艺水平,却造不出知名的自主品牌——这既是假货的起因,亦是假货的恶果:因没有响亮的自主品牌而造假,越是依赖造假,越打不响自主品牌。在一些地方,已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正宗假货”是代工产业衍生的“畸形儿”。记者发现,仿造水平最高的假货来源地,几乎都有较发达的代工产业背景。
较为典型的是有“中国鞋都”之誉的莆田。上世纪80年代初,莆田吸引了大量台商创办制鞋厂,代工以耐克为代表的众多国际品牌,制鞋业逐渐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莆田俨然成为高仿鞋的“大本营”。
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代工厂内部员工偷样品鞋或设计图纸,转手高价卖给不法商人。一位业内人士说,自主创新必须支付高额的研发投入成本,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山寨剽窃成本低,加上暴利诱惑,所以一些人敢以身试法。
随着监管部门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假货生存空间不断压缩,一些制假者被迫谋求转型。
根治假货,需要“堵”,更需要“疏”——创造环境,创造机制,促进高仿产业转型,让卖正品比卖假货更赚钱。一些地方积极采取引导措施。今年3月,莆田市长为莆田自主品牌代言,并与阿里巴巴合作,在淘宝启动“中国质造”活动,专门推广莆田自主品牌的运动鞋,良好的销售鼓励了很多制造企业。
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一方面继续优化审查注册流程,推进商标注册便利化;另一方面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自觉维护自身商标品牌的声誉,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强中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心和信任。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