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璎
走进十年以后的银行,会见到什么样的光景?
带着这个猜想,询问了三位银行业的资深人士。第一位目睹了银行近30年来的变迁,答道:真的很难想象,但肯定不同于现在。第二位来自大银行的中层预测:随着网络金融、移动金融服务的发展,实体网点的数量可能比现在减少,大量的柜面员工面临工作的转换。第三位是股份制城商行的管理人员,认为网点不一定会萎缩,但会变得小型化、智能化,更侧重于服务,不像现在这样多以交易为主。
为什么会想到问这么一个答案比较遥远的“怪”问题呢?源于前不久招商银行和宁波银行正式进入了网上转账汇款全免费时代,个人客户通过其网上个人银行、手机银行APP办理境内任何转账业务,包括异地和跨行转账,费率均为零。在商业银行中,开了风气之先,引来一片喝彩。“大象”开始动真格的了。
且慢过于乐观,以为你免我免大家免,“免费午餐”这件事有一家起头,其他银行一定会很快跟进。套用一句歌词:没那么简单。银行确实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但是作为企业,其主要责任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天经地义,无可指责。让利于客户,初衷是好的,但是原本旱涝保收的一堆真金白银,不但就此没了踪影,还得负担成本。在利润考核指标高悬头顶的当下,成为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不是那么容易给出答案的。好在,我们看到了部分银行因时而变的努力。
面对互联网金融一直高举免费大旗贴身紧逼,银行到了不变不行的时候,“躺着也能挣钱”的时代终结了。其实,就支付的便利性而言,非银支付机构早已把银行远远甩在后头。在银行普遍对每笔网上转账收取2元至50元不等手续费的年月,“民间智慧”层出不穷,数年前就想出了借道规避的法子:读大学的孩子上淘宝叫卖一种叫“生活费”的商品,专供爸妈拍下,通过支付宝转账,免费;在自己不同银行的账户间搬钱,开通几家银行的银证转账,资金通过第三方“过桥”,免费。如今在手机上通过微信转账就更加简单,在对话框里点转账,输入金额和密码,2万元以下的资金,几秒钟后对方就能面对面收钱,仍然免费!如果依然固执地坚持对网上转账汇款收费,只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客户用脚投票。
银行收费种类繁多为公众诟病,这是事实。但我们也看到,在银监会等政府部门的督促下,银行近几年对过多收费的内容一直在清理和减少。如果在境外开过户你就能深深体会到,收费项目没有最多,只有更多,向自己账户转账收钱,银行给你发电子邮件对账单也按年收费……那么,既然有了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便利而免费的转账支付服务,为什么公众仍对银行的革新举措寄予厚望呢?当然是出于长久以来的信赖。信赖银行为民服务的精神,信赖银行安全可靠的服务。这种信赖是宝贵的财富。一样是存的钱丢了,某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可能连人影都找不到,而银行始终在那里,不担心自己的钱回不来,这就是底气。银行降费提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支付安全与便捷的矛盾。试想一下,一样是免费转账,老百姓当然愿意选择安全性更高的。
很多“变”,是逼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厉害招数迭出,创新一刻不停,大肆攻城掠地,令银行爱恨交织。恼的是,原先稳如泰山的存款被分流到这“宝”那“宝”,自家的银行卡对“万人迷”微信红包倾倒主动牵手;喜的是,微信客服灵巧机动,集信息查询、账户服务、信用卡服务及促销推广于一身,程序取代人工,实现多快好省,同时客户查询省了电话费短信息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成事实。融合大势所趋,改变在所难免。
舍得二字,意味深长。舍就是得,得就是舍,愿意放弃,才有收获。面对如此抉择的,远不只银行业。银行舍了网上转账收费的眼前利益,从长远看其实得到一座新的“金矿”:省下了新增网点的固定投入以及日趋昂贵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免费举措最终吸引大量资金的汇聚。互联网金融的“一招鲜”,不就是免费嘛,不难学。银行一旦觉醒,会做得更好。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上个月,机器人员工已经开始天天在交行的网点“上班”了,中行开出了智能银行旗舰店,营业网点大堂更多指导客户通过移动互联网交易而非靠人工。还有什么是想不到的?猜不准十年以后的银行什么样子没什么打紧,重要的是银行应对竞争必须挑战自身利益,主动变变变。着眼民生,胸怀大局,算好舍与得的小账与大账,坚持给老百姓暖心贴心的服务,才有长久的将来。
(作者为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