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清明上河图》全卷亮相的最后一天,故宫武英殿迎来了自9月8日以来的客流最高峰。凌晨3点开始排队,不到9点,武英门外的蜿蜒长队已延伸到了午门,排队等候时间飙升至12小时……
作为故宫博物院90华诞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特别是《清明上河图》“热得发烫”。当然,“火爆”并非偶然,这是故宫由皇家景点通往现代化博物馆道路上“华丽转身”的一次体现。
从古典到时尚、从严肃到风趣、从保守到开放,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看来,作为中华文明宝库的故宫,应向社会展示更多“珍藏”。从筹办精品荟萃的文物大展,到研发“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从拓展开放全新的宫廷“禁区”,到注重贴心的人性化服务,故宫的文物越来越有尊严,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有尊严。同样,作为博物院的故宫,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文化启蒙之重任。
看看皇帝住的地方
从明永乐四年(1406年)起,历经14年之久、耗费无数人力财力,一座恢宏的宫殿终于建成:占地逾72万平方米,仅房屋就有9000多间,宫墙高12米,墙外还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皇帝居住的这座宫殿,被称为“紫禁城”。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前后共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里起居、办公。
斗转星移,风云变幻。90年前的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神武门城楼上挂出一块青石匾额,时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在上面手书了五个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下午两点才开幕的故宫,早上八点门外就已人头攒动,那一天的北京城可谓“万人空巷”,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更是聚集了3000多位重要人物,在汽车还是稀罕物的当时,城内竟然堵车了。
自此,昔日宫墙高峻、宫帏深重的皇家禁苑成为了一座博物院,普通民众从此可以径直进入,参观游览。从那时起,瞧瞧昔日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是京城百姓和外地来客的一件大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来到故宫里的大多数游客,参观模式就是“走中轴线看大三殿”。
单霁翔做过统计,“进入紫禁城,80%的人会目不斜视地一直往前走,就跟着导游去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再往前去看皇帝躺在什么地方,再往前去看皇帝的御花园,就出去了。”有一次,在故宫钟表馆门口,单霁翔听见一名导游高喊:“大家进去看看,五分钟出来呀,就给五分钟!”他有些生气,但又无可奈何。
身份特殊的文化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000多家博物馆,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众多博物馆,既是公众了解历史文化的一大平台,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
就故宫而言,它不仅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故宫现有藏品18075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占全院文物总量的93.2%,占全国定级珍贵文物的41.98%。有人做过统计,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展一遍,故宫所藏绘画、书法、碑帖,需要913年。
“故宫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馆,文化身份极为特殊”。在单霁翔看来,故宫不仅“深藏”着国宝级的文物,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感与审美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明,要维持两者间的平衡,决定了故宫博物院要成为既值得骄傲、又令人尊敬的文化典范。
不是休息娱乐场所
2012年,英国《艺术报纸》公布的最火艺术博物馆排行榜中,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以全年吸引970万观众位列第一,故宫2014年的观众接待量已达到1525万,却榜上无名。“因为他们没把我们当博物馆,而只是一个景点。”这件事一直让单霁翔“耿耿于怀”,也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要让更多到故宫参观的观众,认识到故宫不只是皇帝曾经的宅院,更是中华文化瑰宝的珍藏地。
改变,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在单霁翔撰写的《胸怀全局一盘棋——记张忠培先生任上的故宫博物院》一文中,记录了张忠培1988年9月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后形成的一份纪要,其中有两段明确表述: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文物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院;故宫、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几个时代乃至五千年历史的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故宫博物院是中外闻名的国家级博物院,不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单霁翔说,这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
今年6月23日,酝酿多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正式面世,这份规划在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完整性的立场上,系统梳理了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故宫价值的三大主题——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典范、明清宫廷文化的见证、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品;第一次经由宫廷文化价值主题,将故宫不可移动的庞大建筑群体与可移动的珍贵馆藏文物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价值主题下,建立起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利用、管理与研究诸方面,充分体现出当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理念。
始终“以观众为本”
10月10日,为庆祝9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开放了宝蕴楼、慈宁宫等4个新区域,开放面积也由此前的52%增加至65%。“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途径。”院庆前夕,单霁翔带着记者探访时介绍说,通过设置原状陈列、常设专馆、专题展览等形式,是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目标的重要一步。
单霁翔表示,博物馆不仅要“以物为本”,更要“以人为本”。过去,偌大的端门广场没有一把椅凳,会经常看到疲惫的游客席地而坐。如今,端门广场全面整治,小商店被请走了,200把椅子摆了出来;56棵树的树坑被填平了,还围上了一圈“树凳”,算下来可供1200多位游客坐下来歇息。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回端门内西侧被外单位使用的房屋,撤掉格调不高的展览,将之修缮后改作售票处,使售票窗口一下增至30多个,95%的游客3分钟就能买到票。同时,安检口也从2个增至18个,观众从买票、验票到安检进入,15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一到旺季,得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才能进入故宫的情况成了历史。
“萌萌哒”与互联网+
顶戴花翎官帽防晒伞、皇室风格的朝珠耳机……最近一两年,文创产品成为故宫“亲民”的最直观体现。无论是在其官方淘宝店,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微信账号上,经常会出现“萌萌哒”的产品。通过这些产品,民众也可以将故宫文化“带回家”,更近距离地体味传统文化。
如今,通过在网络上的持续发力,人们不仅可以在电脑上看故宫,在手机上同样可以畅览。就拿这次《石渠宝笈》特展来说,通过故宫官方微博、微信发出消息,又经过自媒体的放大,包括《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各种文章形成了广泛传播。
此外,从2012年起,每半个月故宫博物院就举行一次“故宫讲坛”,每场120个名额的席位,普通民众可以免费预约获得。各个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曾登上这个讲坛,讲授古玉、书画、传统手工艺、故宫古建筑等民众兴趣浓厚的话题。
历经90年的故宫博物院,如今可谓站在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古老紫禁城正在通过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善措施、甚至众多时尚的高科技“再焕生机”。这正是单霁翔作为院长以来的一直追求:“让故宫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当中,能够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实际上,支撑单霁翔等故宫人对此追求的力量,源自一个“故宫梦”——到了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故宫博物院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可以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