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公布的“2015年上海家庭教育现状分析”调查报告显示,“父亲缺位”比十年前严重。孩子生活由父亲主要负责的比例,从12.2%下降至9.6%;孩子教育主要由父亲负责的比例,从30.2%下降至23.7%。
另一则新闻最近也被广泛转载:一个从吉林来沪打拼多年的爸爸,抛售房产和公司股份,带着妻子和两岁女儿,启动为期5年的环球旅行计划。理由是,他从事幼教行业多年,很少陪女儿,所以想到了特殊的教育方式。
这个父亲勇于“放下”的魄力,令人钦佩;在孩子读万卷书前,先陪她行万里路,磨练意志,开阔眼界,理念确有先进之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他的方式只是特例,很难复制,也不宜推广或学习。
此事评论很多,有为父亲勇气点赞的,有为女儿前途担心的,却很少提及孩子的祖辈。“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夫妻俩把宝贵的5年奉献给了女儿,可身为儿女,他们在这段时间没办法经常探望年迈的父母。带女儿游遍万水千山,需付出的代价,是不能陪父母看庭前花开花落。或多或少,老人会受点伤。
另一个可能受伤的,是孩子。她收获了5年旅途阅历,以不上幼儿园为代价。幼儿园是孩子融入社会的起点。和同龄小伙伴玩过家家的幸福感,父母给不了。融入陌生的集体,才能感受不同于全家中心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碰撞,才能迸发新的火花。没有同学,没有固定玩伴,没有集体生活经验,适应能力和沟通技巧从何培养?环游归来,该上小学了,如何适应?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埋头工作,疏于陪伴,不利于孩子成长;而放弃一切去旅行,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真正的陪伴,是细水长流。每天陪她晨读,翻着花样做早餐,交流学校趣事,一起饭后散步、聊天、讲故事……日积月累的亲子时光,更真切。
尽管选择了极端方式来表达爱,但他提醒所有父亲的那句话挺在理:“再不陪她,就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