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 乐继跃(孙辈)
解放前,我的爷爷就有着“教育救国,体育强国”的理念。作为一名喜欢篮球的实业家,他成为第一任上海篮球协会的会长。在1945年,他就创建了有组织的篮球联赛。此外,他还非常重视青少年梯队的培养。那个时候,上海就有绿林队、绿杰队等。
中国的第一台篮球计分器也是由我爷爷率先引入的。1948年他去美国,看到了在篮球场上他们有电子计分器,觉得非常新鲜。于是,他自己花了几百美元,买了一台。这个计分器当时放在了陕西路的卢湾体育馆中。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其他城市才引入篮球电子计分器。
第二任主席 章钜林 1957年——1977年
讲述者 章知民(儿子)
我的父亲,是一位体育教育家。那个时候的体育教育与现在有很大区别。当时,我父亲就非常反对“举国体制”。他认为体育要发展,群众是基础。而举国机制和金牌唯上,会让体育变得越来越狭隘。
父亲当年不但是上海体育学院院长,还是华东区篮球队的队长,并且作为主教练带领球队获得全国冠军。在他手上,还培养出田福海这样的名将。在父亲眼中,篮球是一项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团队精神的运动。
第三任主席 王永芳 1977年——1985年
讲述者 陈德春(弟子)
我的老师王永芳,是中国篮坛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精准的投篮,被誉为“百步穿杨”。他是解放前上海回力篮球队的主力。用今天NBA的球星作参照,王永芳的风格与库里很相似。我的老师还曾经参加了东北运动会,获得了短跑冠军,由张学良少帅为其颁奖。当我自己打球时,老师的刻苦和勤勉都看在眼里。之后担任篮协主席的那些年,也总是事必躬亲,为上海篮球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第四任主席 朱一德 1985年——1993年
讲述者 朱一德
当年我担任卢湾的体委主任。篮球一直都是我们卢湾区的传统项目,而上海则是中国的篮球基地。为各类篮球比赛作好后勤保障,竞赛接待,是我们工作的内容之一。当年,从小学到中学,卢湾区都有苗苗篮球队。我们还会派专业队的教练到学校去,向普通的体育教师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同学们。
第五任主席 陈银宝 1993年——2001年
讲述者 陈银宝
按照体委的要求,抓成绩是重要的内容。担任篮协主席的那段时间,我还是上海市体委训练处处长。那个时候八运会上海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篮球项目上,姚明刚刚冒出来。上海的竞技水平一直都不错。金字塔尖的那块内容出彩了,才会吸引更多的基层百姓参与其中,而大众普及,才能找到更好的运动人才,并获得突破的可能。所以基层与精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六任主席 姚颂平 2001年——2013年
讲述者 姚颂平
上海男女篮从乙级升到了甲级,这是我担任上海篮协会长期间的大事情。之后,姚明成了上海的顶梁柱,威震全国,并帮助上海男篮成为全国强队。姚明,不仅仅是上海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其闯荡美利坚的轨迹,是中国体育人站在世界职业体育舞台的典范。姚明之后,也有别的中国篮球选手去外国联赛打球。从这个意义上说,姚明开创了先河,而上海是姚明成长的土壤。
第七任会长 汪泓 2013年至今
讲述者 汪泓
在宝山,篮球已成为一种文化在流传。职业赛场,上海女篮的主场在宝山,现在又由我们冠名。在基层,篮球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我们在中小学推广篮球普及。这是群众体育与专业体育的结合,这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这是精神文明与运动健康的结合。宝山正在打造篮球城这个概念。我曾推掉了其他几个单项协会会长的职务,希望在篮球上的一心一意,能够帮助宝山篮球、上海篮球持续发展,传播体育的正能量。 首席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