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重建的世界》这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书,你可以从容品尝亨利·基辛格对历史的解读风格。他淋漓尽致地将纵横捭阖、折冲樽俎的外交技巧,阐述得妙趣横生。他选择的解读对象是1812至1822年的欧洲历史。
借助法国大革命余波崛起的拿破仑,一度曾经掌控着那些年代的欧洲政坛风云。十九世纪第二个十年却成为拿破仑英雄身世的终结篇,征服俄国遭挫、兵败滑铁卢,无情地销蚀了他的雄心。倘若说这幕历史剧有位导演,那此人并非战场决胜的将领、俄国库图佐夫或者英国威灵顿,而是运筹帷幄的文官——奥地利的梅特涅。他与英国的外交大臣卡斯尔雷,齐心着力于在拿破仑退出的历史舞台那个空间,精心布局,在欧洲构建了一个建立均势、维护均势的平衡局面。因此,欧洲迎来了近百年的和平岁月。
书中,基辛格的叙述似乎偏重于梅特涅。梅特涅敏感,细腻,老练,圆滑,用精心谋划或者说耍阴谋狡诈,步步为营,迫使拿破仑按照他的政治谋略行走。在面对拿破仑这么个凭武力一度称霸天下的科西嘉暴发户,梅特涅悠然显示出他贵族家世的优雅,他凭自己的冷静盘算,深思熟虑,施展谨慎战术,以柔克刚。作为首相,他明白奥地利的国力难以抗衡拿破仑的骄横,但是他能调动欧洲各国的政要,组成“神圣同盟”,陪拿破仑“玩耍”一番。梅特涅居然能使这个习惯于下命令,动辄就以宣战威胁他国的强横家伙,百般无奈,听命于他的安排。这是《重建的世界》中引用的一段史料,说及一封梅特涅致拿破仑的书信。拿破仑听下属念这封语气谦卑,却不无冷嘲热讽的信时,神色大变,那不是愤怒而是惊愕,结果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拿破仑别无选择,”不得不乖乖就范。在那个年代,梅特涅实质上完全可以说是欧洲的首相。除了逼迫,梅特涅的政治手腕还有诱惑和迷惑。他安排奥地利公主与拿破仑的婚姻,用与神圣罗马帝国世系最后一位皇室公主的联姻,满足了作为拿破仑这科西嘉“土豪”的虚荣心,那是诱惑;因为丈人不可能与女婿为敌,拿破仑又认为奥地利不会作出背叛法国的决策,那是迷惑。倘若说外交是一门控制权力使用的艺术,那么制造误会和误解,巧妙地运用误会和误解,就能做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梅特涅在这一领域的把玩、拿捏,可谓是炉火纯青的“骨灰”级大师。
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游刃有余地剖析1812至1822年的欧洲历史,他展示梅特涅“玩”拿破仑的手腕,更注重梅特涅对那欧洲诸国的利益欲求、政局分析和趋向把握。正是在各国利益冲突的矛盾中,寻求平衡的外交措施,建立均势、维护均势的努力,极显可贵,在后人看来,具有值得借鉴的价值,点明了史学、政治学的宏观视角。唯有宏观与微观的互为映衬,才能滋润史实的干涩;宏大叙事,有赖于“细节是魔鬼”方会有声有色。基于扎实的史料,基辛格确实有召唤那些“魔鬼”的能耐,他指派它们去点缀历史人物的人性。他笔端下的细节,游走在对当时欧洲政坛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各国政要人士的评判中。
《重建的世界》中如此评判,被基辛格设置在梅特涅的思绪域里,于是,拿破仑、奥皇弗兰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等人,包括与梅特涅立场相同的卡斯尔雷,都以鲜明的个性分析,跃动在这个“欧洲首相”的心计盘点中,这当然是梅特涅除了具有掌控势态的出色能力,而且对各国政要人士的心理,其揣摩和分析也极其深刻。可见基辛格的文字不仅具有史学、政治学的广阔视野,同时又有对人性弱点的条分缕析。《重建的世界》的可读性,由此文学气息宛然展显。
都说是“各为其主”。卡斯尔雷出于英国国家利益,坚持不让欧洲大陆再出现一个霸权国家;梅特涅为维护奥地利既得利益,采用迂回侧击战术,划定欧洲各国版图的主张。两人由此而追求的目标,居然不谋而合。后人可以评说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他们当年的外交手腕,仅仅是狡猾和幸运的巧妙融合,并不完美。书中那句话:“幸运只不过是精心谋划的残余。”几乎道尽了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为自己谋略实施的那份苦心孤诣,——与其去说服奥皇宫廷君臣,证明自己策略的可行性,梅特涅宁可选择舌战俄国外交大臣;同样,卡斯尔雷与英国内阁的激烈争辩之艰难,远远胜过他与外国同行的较量。基辛格用《重建的世界》回顾1812至1822年的欧洲历史,从政治学角度试图考证国际政坛争斗中存在着一种可能性:面临各国利益冲突那动荡的世界政局,高明的政治家能够因势利导,运用外交技巧,利用即使强国之间也存在相互恐惧的心理,寻求均势,在实力的平衡中寻求安全,从而使世界避免战争,人类得以享有和平的阳光。他如此分析的同时,也不回避叙述一种尴尬——国家官僚体系时常会对政治家的作为进行“无厘头”的牵掣。无从得知的是,基辛格写《重建的世界》时,是否会想到自己日后的从政之路,正是对那种政治学可能性的出色实践?
《重建的世界》运用丰富的史料,讲述了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作为政治家的故事和作为人的故事。“卡斯尔雷始终孤独、冷淡、缄默,令人难以亲近,就像他的政策一样不被他绝大多数同胞所理解。有人说他就像一座冰霜覆盖、绝美,与世隔绝的山峰,无人可及,也鲜有人问津。”书中的这段话极有文采。卡斯尔雷的突然自杀,中断了他的政治生涯,《重建的世界》行文至此,犹如匆匆书写时,笔尖漏出一滴不大不小的墨水,如同一个感叹号,使人不免有戛然而止的感觉。颇有史学深度的《重建的世界》,也悄悄渗透着几分悲怆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