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目是否写错了,多写了一个“老”字?没错,是有意这么写的。我国定60岁以上为老人,国外定65岁以上为老人。但近二三十年来,情况不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而是80、90岁不稀奇了。国外把80岁以上者称为很老老人,把85岁以上者称为最老老人。其实这些名称改变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老人的患病、医疗都与60岁以上的老人不同,所以本文姑且称之为老老人。
美国《院派医生》杂志在2015年第10期上专门刊文强调了这个问题,这是综合几个老年病学专家意见而成。有人称老老人多为“银色海啸”,估计到2030年美国有7000万老人,我国可能更多。这些老人往往有多种慢性疾病,每年住院者比现在会增加10倍。因此提出了以下10要点,可供我们参考。
1.所有医生都要上老年医护课。因老年人数增加太快,老年病学医生跟不上,所以要对所有医生增加这方面知识。懂老年病学的内科医生将增加10倍以上。
2.有时候疾病倒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维持病人功能。往往病人以肺炎或心力衰竭入院。结果肺炎好了,但走进院的人却不能走出院了,因为他的其他功能,如肝肾功能、运动功能变坏了。
老人全身各种功能必然比中青年人减退,因年龄和经历而程度不同。要维护运动功能,应该鼓励老人在可能情况下活动。可是一般住院都是卧床休息,即使能独立行走了也不让起床,时间久了对运动不利。
美国丹佛市有一老年医院专门有一常规医嘱,鼓励病人活动,一般情况下老人在护士监护下一日步行三次。
我们有些老人以为该享福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实这是不好的,即使洗洗碗也比不动强。越是不想动,将来就越是不能动。
3.美国老年医学会的“聪明选择”指南。此指南中有:为老人开处方药要小心;避免多重用药;神志不清时不能捆绑;不仅要避免过度治疗的浪费,而且要有助于维持病人功能水平等。
4.老年病人跨学科处理最有效。医生应该有各科团队从多方面治疗病人。因病人往往有几种病,所以跨学科团队可以互相照顾,以符合病人及家属要求,尤其是临终时更要如此。
5.防护精神错乱。精神错乱是老年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老年医学第一线的医学生要熟悉它。例如我们知道老年病人晚上安静的睡眠十分重要。可是住院后往往在晚上医生不时来查生命体征,护士来测体温量血压,检验员来查血,使老人不得安宁,结果精神易出问题,老年痴呆病人更是如此。
6.注意多重用药的危险,老人用药要小心。曾有人统计老人死因,即使写的是肺炎、骨折等,但有25%-40%与用药有关。有些病人有几种慢性病,各科各开各的药,而这些药之间可能有冲突或矛盾,也可能使不良反应增加。老人按中青年剂量用药,但他们肝肾功能减退,代谢和排泄均慢,造成血中浓度过高,有时易于过敏,总之老人用药要十分小心。尤其是对有关精神药物及麻醉剂的剂量要减少。国外有个Beer标准表,所列药物对老人禁用或慎用。我国医护人员并不熟悉。尤其是对一些复方所含内容因不了解,可能并不适合老人,因此出问题。我国一些保健品内容往往不清楚,而一般人又以贵重药为好药,其中很可能存在问题。
7.多考虑综合征。老年病人的症状可能单一,但病因要考虑多一些,考虑复杂一些。例如手术后神志不清、尿路失禁、易跌跤等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全面地考虑问题可使治疗效果更好些。例如心肺及肝肾的一些功能减退在一般情况往往并无表现,但一旦有促发因素(如跌跤)就会造成大麻烦。
8.对病人要有整体观念,治疗针对主要目标。不要只看到病,而要看到病人。近年来对降压及降糖目标都认为老年人要看到整体后才个体化确定,而不能如中青年一刀切。因为老人血压降到中青年人正常标准时,可能头晕而跌跤,造成髋部骨折,形成更大损失。
9.动员全社会支持将有病老人治疗重心从医院转到家庭、养老院或临终关怀中心。
因为老年病人数目巨大,将来的重心必然要从医院转移,关键在于后者的质量要提高。所以要提高这些单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包括家庭成员在内。使老人出院后医疗质量不降低。
10.熟悉老年病人医护的知识。对老人主要要维护其体格及认知方面的功能。有的医院组成了“老人急病医护单位”到各有关部门或家庭巡视作顾问。
例如有些房间尤其是厕所走廊增加扶手,使老人既要能动又要安全。对视力差者有关地面或墙面加强色差对比,等等。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许多家庭的子女为了孝敬,给老人买效果不明但是昂贵的保健品,或多给老人买猪、牛、羊肉,多买油煎食品,多买含反式脂肪的西点,鼓励老人多吃少动,在老人能走时鼓励坐轮椅等等。这些好心其实对老人维持生理功能是不利的。许多食品或活动要适可而止,太过或不足都不是好事。对老人尤其是老老人的医疗保健我们都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关爱照料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