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记忆沉淀在历史深处,味觉一经触发,吃的就是文化,吃的就是故事,吃的就是心情。兰坪是全国唯一以白族普米族命名的自治县,也是普米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占普米族总人口的67%,居住形式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兰坪六个乡镇。在历史发展中,普米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味佳肴……很多吃法,已经被赋予历史的意义,文化的味道。
神秘美味“琵琶肉”
普米族的猪膘肉,因其外形如琵琶,又称琵琶肉,《维西见闻录》称其为“琵琶猪”,《上川南志》名曰“猪腋”,普米语则称之为“确特”。
普米族村民一般选在每年十二月天凉风燥时制作猪膘肉,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见到传说中神秘的猪膘肉的制作场面。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花椒、胡椒、草果、盐巴、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有趣的是,缝制猪膘肉时要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能塞严鼻孔的小木棍,再用针线把刀口缝合严实。待腌过几天后,拔出塞鼻孔的木棍,顺着鼻孔往猪腔里灌注盐水,再塞严木棍。刀口缝合处的针眼,则抹以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等到干了之后即成一具完整的琵琶肉。由于腌制方法复杂,琵琶肉存放时间较长,其味道非常可口。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有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口感依然肥而不腻,软脆香滑。“软脆”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片肥肉似乎有些不当,但猪膘肉的口感确实如此。
“我小时候吃的猪膘肉,又香又脆,是本地土猪制作的,几百斤的大猪,必须养到两年以上才能制作猪膘肉。”普米族朋友回忆着。平置时间较长的猪膘肉,表皮坚实硬朗,普米族人需要特别的办法来取食。把一块毛巾放在开水里泡一会儿,然后拧成半干,在猪膘肉的表皮上进行热敷,反复两三次,每次几分钟,用手按一下,猪肉皮变软就可以用刀切了。存放时间超过5年的猪膘肉打开来就可以直接切割食用,无需再经烹饪,香料已经将其腌制熟。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
普米族人说,琵琶肉的腌制方法是神仙教的,不过具体情节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人们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来到人间,她十分喜欢普米族人的善良忠厚,便在教会人们耕地养畜之后,把一手腌制肉食的绝活也传给了大家。而另一些地方的人们则说,从前有一位老猎手,经验丰富又射得一手好箭,因此只要上山,就绝不会空手而归。他觉得自己的好运气都是神仙给的,所以总忘不了祭献山神、猎神。老猎人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一次打到的猎物太多,吃不完,放了几天就坏了。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得到神仙的指点,醒来后依法腌制,就做成了可存放很长时间的琵琶肉。
到普米族人家作客,他们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沧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餐桌上,看似肥腻的猪膘肉,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口感香醇,是往来游客必须要尝一尝的神秘佳肴。
经典的民族盛宴
如今,普米族饮食常常被人们上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来评头品足。每一道菜背后,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它的来龙去脉。且不说民族经典大餐,仅街头寻常的小火锅或夜市上的烧烤,背后便藏着当年茶马古道上马帮汉子的无数个故事。吃着吃着,冷不丁,就会让食客深陷一个曲折的爱情故事或是一个传奇的江湖传说——认同本土的饮食传统,其实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体现。
过去,没有电饭煲,普米族人在铝制或铜制的锣锅里,放入本土的沧江红米、阿诗洋芋、仁和红豆、桃花盐腌腊肉……放水,往火上一放,什么都齐了,羁旅谋生,来不得更多的讲究。到如今,这一锅锣锅饭,已经成为很多食店的保留节目。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味道,相同的是盐马古道上留下来的饮食记忆。
至于红米血肠和豆腐肠,更是宰过年猪的时候,家家必做的美食。半干后切片,蒸煮煎烤,任人品尝。从现实主义看,充饥效果好;从浪漫主义说,历史积淀里的少数民族美食探索,充满了很多值得品咂的文化元素。
猪“项圈”其实就是猪脖子,旧时说猪的肥瘦,不说有多重,都爱用人手贴猪脖子来衡量猪的肥瘦程度:不过“二三指宽”,那是没养好过年猪;要是“四指宽”或“五指宽”,那便是大肥猪一头。用桃花盐腌制后的烟熏猪“项圈”肉,肥瘦相间,吃起来带劲,是旧时盐帮汉子的最爱。时至今日,此美食在普米族人家大受欢迎,光泽通透,肥而不腻,一次吃三五块,对于游山玩水走累了的外乡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在普米族美食中,白酒乳饼是一道非常特别的甜品。说特别,是数百年来,本土女人生娃坐月子,非常迷信这个东西的营养价值和催奶效果。至今,老辈人进城服侍儿媳妇或闺女生娃,也还不忘抱一坛精心制作的甜白酒。享受天伦之乐前,先下厨弄一道白酒乳饼出来再说。
普米族在除夕夜要做十二道菜,猪头是十二道菜中不可缺少的主菜。节日期间,有互送礼物的习惯,所送的礼品多是自家作的油煎粑粑、腊肉条等食物。其他一些节日,除必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粑粑、酒、肉外,还要加上应时的食品。如清明节的凉拌冷菜;立夏的辣蒜腌肉;火把节的饵块和水豆腐;尝新节的新米和荞麦粑等。
普米族还保留许多别具特色的古朴烹调方法。如:将羊肚子(羊胃)掏空、洗净,盛好水,放入切成块的羊肉,然后把羊肚吊在火塘的支架上,用火烧熟可食后将石块烧红放入水中,把水烧沸,也可用此法煮食物。很多普米族还将泥巴糊在鸡蛋壳上,埋入火灰中焐烧,马铃薯、红薯等也都用此法烧熟后食用。还有很多普米族喜用石块烤粑粑。先把如拳头大小的石块烧热,然后把和好的面粉包在石头上,片刻就可烤熟食用。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在秀美与雄奇兼具的兰坪山水间,很多美食,大多能在寻常普米族人家的日常饮食中看到,这或许也可以解释普米族人为什么那么恋土——对于普通人来讲,人生,活来活去,不就是图个味觉上的饕餮吗!
村头路口“争”客人
普米族特别好客,在过年时候,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也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路过普米族人家的家门口,都会被热情邀请到家中作客。正月初一早上,普米族人家作好饭菜后,主人就会提上黄酒到村口等候,看见过往行人就走上去,先敬一碗酒,接着就把他请往家里作客。有时候,几家人家同时在村口等候,可是只来了一位过路人,都要把客人拉到自己家作客,常常会发生几个人争一个客人的事。谁能第一个把过路人拉到家里作客,主人会感到无比自豪。如果大年初一这天没有过路人,普米族人就把寨子中道德高尚、勤劳懂礼的人请到家中作客。被邀请的人会不加推脱,戴上礼物到请他的人家取作客。这是出于对主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的荣耀。
到了主人家,客人在进屋时向主人祝福:“我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和睦幸福!”主人恭敬的回答:“托你的福,也祝愿你万事如意!”主人要频频向客人敬酒,酒喝得越多,越能赢得主人的喜欢和信任。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四色礼”,即一支鸡腿、一块猪膘肉、一听茶叶、一瓶苏里玛酒,这是普米人赠给贵客最好的礼物。随着生活的提高,这种习俗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除请稀客外,还要请老人、五保户和孤儿。普米族人相信,善良好客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和吉祥。大年初一招待客人,也就成了普米族人家的传统习俗。
火塘文化是普米族文化最重要的内容。由于普米族生活在海拔2500至3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气温较低,常年需要烧柴取暖。于是普米人在堂屋对着正门的后墙角砌下大床,直通两边,高约2尺,在大床两侧上铺上木板,供休息之用,在大床的中间以土石砌成火塘,其上架起锅庄。火塘原指架起锅庄的三块石头,后来大都改用铁三角架。三角架大小不一,大的直径一米,重百余斤,小的仅几斤。火塘既是普米人家的厨房,也是餐厅兼客厅。平时,一家老少围坐火塘用餐、聊天,一大家人和和睦睦。迎客时,也在火塘围坐,喝茶吃果,暖意融融。晚间,火塘添加木柴,保留余火,老人则在火塘两侧的木床就寝,年轻人则在其他房间休息。火塘文化培育了普米人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赡养父母、陪伴父母是普米人的基本价值观,“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演绎。在普米村寨,几乎家家三代同堂,老人都有子女在身旁陪伴、照顾,与其他地区农村只有老幼少有青年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孙儿孙女去赶集串亲外出归来。要给老人捎些糖果、草烟。千百年保持的这种习惯,亦让老人少吃多餐调剂胃口。
普米同胞对家人健康和族群团结的重视。一家人相守在一起,过简单、朴素的生活,这一理念为全体普米人认同和坚守。人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而又彼此依存,自觉助人、互帮互助是全体普米人的生活准则,集体高于个人,助人即为助己,是普米人的生活哲学。
具体而言,生病时或者生产落后时,他人会帮着干活,不让生产落后,不需要请;碰上灾祸时,村里人会捐助物资、钱款,各尽所能;对于孤寡老人,则由全村人轮流照顾,绝不会出现老人没人照顾的现象。更让震撼的是,村里的老人如果病危了,村里的年轻人就会24小时轮流照看,而且不是普通的照看,而是将老人抱到怀里陪伴,直到老人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