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女子颜值高,说“颜如玉”,赞君子品行好,说“德如玉”,掌中玉玺是“制霸全国”的权威符号,腰间玉佩则是“我乃君子”的风雅暗号……中国人对玉的偏爱真是无需多言。这份情深,催生出了“玉雕”这门工艺。中国玉雕枝头共有海派、扬派、北派、南派四朵奇葩,其中,以“精致传神”为特质的海派玉雕开得尤为娇俏、可人,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上海开埠,玉雕工艺也流入沪上,“玉不琢不成器”,则自动升级为“不琢磨不成器”。一要琢磨,琢磨出那一份随“玉”而“安”的创作意境,讲求的是因料制宜、因材施艺的创作意境,既不失玉“本真”,又可通过雕刻充分释放其潜藏魅力。为此,动刀前须认真审玉,清楚色泽、形状、大小、绺裂度等特征,读懂后,随着它的特质脑补出一张施工图,并将其精准地“默写”在玉料或图纸上。二要琢磨,琢磨那一份兼具形似与传神的成品,“烧脑”后,便是“劳形”阶段的琢、磨,通过铡、标、扣、划、冲等技术手段使玉料逐步变成一幅理想的立体雕塑形态,最后通过对细节部分的精细打磨,使作品焕发神韵,以达“传神”效果。
据说,作为海派玉雕“拿手戏”之一的炉瓶类作品,其炉瓶的厚度仅以毫米计算。“薄如纸”的炉瓶如若以强光照射,整个炉瓶身便都通亮。通亮的“玉炉”里若隐若现的,是深藏着的那份手暖良玉、精细雕琢的一片用心。
自成一派的海派玉雕不仅以“炉瓶器皿精致、人物鸟兽生动传神”的艺术造诣,在中国玉雕中占有了重要一席,还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如今,海派玉雕的名人扛鼎之作身价能过亿,还成了极具投资价值的珍品。